单选题根 据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 GB 50330-2013),下列哪个选项对边坡支护结构的 施工技术要求是错误的?
单选题下述( )一般不是软土典型的工程性质。
单选题某路基工程需要取土料进行填筑,已测得土料的孔隙比为1.15,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填筑体的孔隙比为0.65,试问1m3填筑体所需土料宜选择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A.1.1m3
B.1.2m3
C.1.3m3
D.1.4m3
单选题以下陈述与夯点的夯击次数无关的是( )。 (A) 夯坑的夯沉量 (B) 夯坑侧壁的隆起量 (C) 孔隙水压力 (D) 两遍夯的间隔时间
单选题下述对强夯置换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强夯置换法一般需对一个夯点进行多次夯击 B.回填的填料一般为砂石、钢渣等硬粒料 C.密实墩体与桩间土共同承担荷载 D.对较硬的黏性土采用强夯置换法时,处理效果更佳
单选题在含有大量漂石的地层中,灌注桩施工采用下列哪种工艺合适?
单选题按“水电勘察规范”,初步设计阶段土石坝坝址勘察时,下述{{U}} {{/U}}说法不正确。
A. 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应包括库址区及坝肩地段
B. 可采用综合测井查明覆盖层层次,测定土层密度
C. 勘探点间距宜采用50~100m
D. 岩土试验时,第四系地层主要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小于12组
单选题有甲、乙两个建筑场地,甲场地由两层土组成,第一层厚度为5 m,剪切波速度为100 m/s,第二层厚度为10 m,剪切波速度为400
m/s,乙场地也由两层土组成,第一层厚度为7.5 m,剪切波速度为150 m/s,第二层厚度为7.5 m,剪切波速度为250 m/s,
甲、乙两个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的关系为{{U}} {{/U}}。
A. 二者相等
B. 甲场地大于乙场地
C. 乙场地大于甲场地
D. 不能确定
单选题对于天然含水量小于塑限含水量湿陷性黄土,确定其承载力特征值时可按下列( )选项的含水率考虑。
单选题下图为砂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正确的说法是()。
单选题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悬臂式钢板桩和悬臂式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所受基坑外侧土压力的实测结果应该是下列哪一种情况?( ) (A) 由于混凝土模量比钢材小所以混凝土墙上的土压力更大 (B) 由于混凝土墙上的变形小(位移),所以混凝土墙上的土压力更大 (C) 由于钢板桩的变形(位移)大,所以钢板桩上的土压力大 (D) 由于钢材强度高于混凝土强度,所以钢板桩上的土压力更大
单选题某边坡由较坚硬的砂岩和较软弱的泥岩组成,岩层单层厚度为5~7m;划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时,宜采用( )方法。
单选题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1—2002)对季节性冻土设计冻深的规定,计算设计冻深zd值,在已经确定标准冻深z0的情况下,下表四种情况中,设计冻深zd最深的是(
)。
单选题某山地绝对高度约800~1000m,相对高差约300m,其山地类型为( )。
单选题淤泥质黏土层地基,厚10m,采用砂井预压法处理。受压土层的水平向渗透系数kh=1×10-7cm/s,固结系数:cv=2.2×10-3cm3/s;ch=1.6×10-3cm3/s。排水砂井采用袋装砂井,直径dw=70mm,等边三角形布置,间距S=1.4m,砂井砂料渗透系数是KW=2×10-2cm/s,砂井打至不透水层顶面。总预压荷载120kPa,分两级等速加载。加载过程如图5-1所示。
单选题按本规范相关规定,下述{{U}} {{/U}}地基中可采用打入桩基础。
A. 粉土
B. 风化泥岩
C. 卵石土
D. 软硬互层的风化层
单选题进行岩石锚杆抗拔试验时,出现下列( )情况时虽可终止上拔试验,但不能把前一级荷载作为极限抗拔承载力。 (A) 锚杆拔升量持续增加且1小时内未出现稳定形象 (B) 新增加的上拔力无法施加或施加后无法保持稳定 (C) 上拔力已达到试验设备的最大加载量 (D) 锚杆钢筋已被拉断或已被拔出
单选题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按照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它们是( )。
单选题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厚度需5.0 m,下列地基处理方法中( )是适宜的。
单选题下述对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处理措施中( )不能减轻液化影响。 (A) 选择较小的基础埋置深度,使基础埋深小于液化土层底面的埋深 (B) 减小基础的偏心 (C) 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及刚度 (D) 加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及均匀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