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对坝体与岩石坝基及岸坡的连接进行处理时,下列基础处理原则不正确的是 ( )。 A.岩石坝基与坝坡应清除表面松动石块、凹处积土及突出的岩体 B.土质防渗体及反滤层应与较软岩、可冲蚀及不可灌浆的岩体连接 C.对失水很快风化的软岩(如页岩、泥岩),开挖时应预留保护层,待开挖回填时随挖除随回填或喷混凝土及水泥砂浆保护 D.土质防渗体与岩体接触处,在临近接触面0.5~1.0m范围内,防渗体应用黏土,黏土应控制在略大于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填筑,在填筑前应用黏土浆抹面
单选题下述抗震设防区桩基的设计原则中,( )不正确。 (A) 桩进入液化层以下稳定土层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 (B) 当液化土层下为坚硬黏土时,桩进入黏土层中的长度不宜小于1.5m (C) 当地震可能引起土层滑移时,应考虑滑移土体对桩产生的水平力 (D) 当承台周围的土承载力小于40kPa的软土时,如果桩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计算要求,可将承台外的土进行加固
单选题对正在滑动的滑坡其稳定系数Fs宜取( )。
单选题当桩身浅部存在缺陷时,可采用( )方法进行验证。
单选题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进行波速测试时,一般不能得到下列( )参数。 (A) 动强度 (B) 动弹性模量 (C) 动剪切模量 (D) 动泊松比
单选题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 )来绘制。
单选题坑内抽水,地下水绕坑壁钢板桩底稳定渗流,土质均匀,则关于流速变化的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
单选题对采用锤击沉管法施工的端承型桩,沉管深度应以( )进行控制。 (A) 标高控制为主,贯入度控制为辅 (B) 贯入度控制为主,标高控制为辅 (C) 设计桩长 (D) 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单选题工程项目总投资中器材处理亏损、设备盘亏毁损、调整器材调拨价折价、上交结余资金、非常损失等应计入( )中。
单选题采用现场载荷试验测定岩土工程场地中湿陷性砂土的湿陷性,在200 kPa压力下浸水载荷试验的附加湿陷量与承压板宽度之比大于等于
____
时应判定为湿陷性土。
单选题对换土垫层法中垫层的压实标准,下述{{U}} {{/U}}不正确。
A. 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压实系数作为压实标准,压实系数为土的控制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
B. 矿渣垫层的压实指标为最后两遍压实的压陷差小于2mm
C. 当施工方法不同时,应采用不同的压实标准
D. 当采用碾压法施工时,对粉煤灰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5
单选题采用深层搅拌法处理建筑地基时,下述对施工的要求中( )是正确的。 (A) 当水泥浆液达到出浆口后,应立即提升搅拌头,以免出浆口堵塞 (B) 搅拌机预搅下沉时应冲水,以提高搅拌头的下沉能力 (C) 施工时如因故暂时停浆,应将搅拌头下沉至停浆点以下0.5m处,待恢复供浆时再喷浆搅拌提升 (D) 壁状加固时,相邻桩的施工时间间隔不宜超过7天,以保证相邻桩可能良好地搭接。
单选题根 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规定,对扩展基础内力计算时采用的 地基净反力,以下描述正确的选项为哪项?
单选题设计季节性冻土及膨胀性土地基上的桩基时,下述( )不正确。
单选题某地下水位以下的粗砂土标准贯入锤击数为N
63.5
=14,其密实度为
____
。
单选题在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 25—90)对处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乙类建筑物进行地基处理时,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单选题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在基坑工程的勘察中,不正确的是
____
。
单选题某线路工程在岩石地区进行挖方,挖方段走向为东西向,南北两侧边坡倾角均为40°,在岩体中有6组节理,其产状如下,在下述对边坡稳定性的定性评价中( )是正确的。 第一组节理产状:N45°E∠30°倾向南东 第二组节理产状:N85°E∠35°倾向南东 第三组节理产状:N85°E∠45°倾向南东 第四组节理产状:N10°E∠30°倾向北西 第五组节理产状:N76°W∠20°倾向北东 第六组节理产状:N76°W∠35°倾向北东 (A) 第一组节理和第四组节理对两侧的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的,第一组节理对路线南侧的边坡影响较大,而第四组节理对路线北侧的边坡影响大 (B) 第二组、第三组节理对路线南侧的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大,对路线北侧的边坡影响较大,由于第三组节理倾角大,因此它对边坡稳定性更不利 (C) 第五组、第六组节理对路线北侧的边坡影响不大,对路线南侧的边坡影响较大,由于第六组节理倾角较大。因此它对边坡的稳定性更不利 (D) 以上论述均是正确的
单选题在进行钻芯法测桩的抗压强度试验时,测得芯样试件抗压试验的破坏荷载为295 kN,芯样的平均直径为106 mm,折减系数为0.9,芯样的抗压强度为( )MPa。
单选题在进行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地基勘察时,下列各条中( )条一般是可以不予考虑的。 (A) 地基不均产生差异沉降引起的上部结构局部倾斜 (B) 地基不均引起的整体倾斜 (C) 主楼与裙房之间的沉降差 (D) 大荷载、高重心对抗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