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
公务员类
工程类
语言类
金融会计类
计算机类
医学类
研究生类
专业技术资格
职业技能资格
学历类
党建思政类
注册土木工程师
建造师
注册建筑师
造价工程师
工程咨询(投资)专业职业资格
监理工程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
注册电气工程师
注册测绘师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注册结构工程师
注册城乡规划师
注册计量师
注册土木工程师
注册环保工程师
注册化工工程师
注册设备监理师
安全评价师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注册机械工程师
通信工程师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职业资格
建筑工程测量员
建筑工程监理员
建筑工程安全员
建筑工程资料员
建筑工程实验员
建筑工程施工员
建筑工程质量员
建筑工程机械员
建筑工程劳务员
建筑工程材料员
建筑工程标准员
岩土工程工程师
岩土工程工程师
水利水电工程师
港口与航道工程师
专业知识
基础考试
专业知识
专业案例
单选题划分红黏土坚硬状态的指标为 ____ 。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在某两个场地的两个钻孔内的同样深度上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甲场地钻孔标贯处的黏粒含量ρc=1%,乙场地钻孔标贯处的黏粒含量ρc=3%,用GB 50011—2001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砂土液化判别,则下列阐述正确的是( )。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下列地基处理方法中,当场地允许时,采用( )方法处理厚度较大的松散砂土地基较为有效和经济。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采用预应力锚索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对桩身配箍率小于( )的灌注桩,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界值的75%为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 (A) 0.65% (B) 0.75% (C) 0.85% (D) 0.95%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由平板载荷试验测得的直径30cm荷载板下沉1.25mm时对应的荷载强度P(MPa)与其相应下沉量1.25mm的比值为(  )。 A. 压实系数 B. 地基系数 C. 承载比 D. 基床系数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某湿陷性新近堆积黄土,经人工夯实(0.5kN普通石夯,落距50cm,分别夯三遍)其夯实前的含水量为W=18,液限为25.7,则人工处理后的容许承载力应为{{U}} {{/U}}。 A. 100kPa B. 110kPa C. 120kPa D. 130kPa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边坡支挡结构的土压力计算公式是在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条件下导出来的。当土体的应力状态达不到极限平衡状态时,支挡结构上的土压力设计值取( )。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基坑降水时如采取回灌措施时,回灌井与降水井的距离不宜小于( )。 (A) 6m (B) 7m (C) 8m (D) 10m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碾压式土石坝反滤层可不考虑以下{{U}} {{/U}}要求。 A. 使被保护土不发生渗透变形 B. 使坝体不致发生过量变形 C. 渗透性大于被保护土,能畅通地排出渗透水流 D. 不致被细黏土淤塞失效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下述关于室内击实试验的说法中( )是不正确的。 (A) 轻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5mm的黏性土,重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0mm的土 (B) 当对同一种黏性土采用轻型击实试验和重型击实试验时,后者测得的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均较大 (C) 最优含水量的大小一般与塑限接近 (D) 击实曲线一般为一条向下凹的曲线,曲线峰点的坐标分别为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新建高铁填方路基设计时,控制性的路基变形是下列哪一个选项?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采用预应力锚索时,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预应力锚索由锚固段、自由段及紧固头三部分组成 (B) 锚索与水平面的夹角以下倾15°~30°为宜 (C) 预应力锚索只能适用于岩质地层的边坡及地基加固 (D) 锚索必须作好防锈防腐处理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某滞洪区本年滞洪时淤积了3.0m厚的泥砂,现进行勘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灌注混凝土前,对端承桩,孔底沉碴厚度应满足( )的要求。 (A) ≤50mm (B) ≤100mm (C) ≤200mm (D) ≤500mm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在黏性土层中取土时,取土器取土质量由高到低排列,下列哪个选项的排序是正确的?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下述( )为可变荷载。 (A) 土压力 (B) 吊车荷载 (C) 地震作用 (D) 撞击力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对CFG桩,下述说法中( )不正确。 (A) CFG桩布置范围可与基础范围相同 (B) CFG桩桩径宜取600~800mm (C) CFG桩桩距宜取3~5倍桩径 (D) 桩顶与基础之间的褥垫层厚度宜取150~300mm。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桩基检测时,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时应( )。
进入题库练习
单选题在室内测定细粒土的相对密度(比重)时,一般宜采用( )方法。 (A) 比重瓶法 (B) 浮称法 (C) 虹吸筒法 (D) 移液管法
进入题库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