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在讲述《情趣与兴趣》时是这样开始的: (师)从小学到初中,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生)学习的科目多了;每天课程都排得满满的,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十几里非常累: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严格了…… (师)这样一来,你们是不是觉得“我的生活变得没有滋味”了?(歌词)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还可以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 (师)那你们喜欢做什么? (生)踢足球,写毛笔字,绘画,打篮球,养花…… (师)同学们的业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可见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情趣,我们的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品味生活。 问题:请问用“聊天”的方式导入新课有什么可取之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下列选项中,对阅读教学目标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
在九年级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为孔子和孟子制作一个小档案,并搜集孔子和孟子说过的成语或名言。以下学生搜集的名言并非出自“孔孟”之口的是______。
下列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初中数学课程“基础性”内涵的是______。
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习和了解宪法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读图并回答问题。结合上图,简述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李克强总理曾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民族中学准备举行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活动课。 请结合实际,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设计内容至少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活动环节的流程及其设计意图等)。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下方左图)和地球公转线速度变化图(下方右图),回答下面问题。
某教师在讲鲁迅的《雪》时,为学生讲解了“借物抒情”的方法,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该教师讲解例子出现的是______
抛物线y2=2x把圆x2+y2=8分成两部分,求这两部分面积之比。
某小区有些居民晚上经常一起打牌娱乐,影响了一张姓居民的正常休息并引发争执,居民委员会就此召开居民会议。通过表决,会议做出了这些居民可以继续以原方式娱乐的决定。该决定______。
阅读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萧乾《吆喝》原文 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的声音。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刺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用的定音叉。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播放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大”就是一个铜板。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单元导语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多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学习这些课文,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课文导语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三、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诗句能够表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是______。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学要求是: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以及对角相等。请基于该要求,完成下列教学设计任务:
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执行的是______:
学习完《爱莲说》后,学生觉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发人深省,于是想请教师再为其推荐一些具有深刻哲理的句子。下列不符合要求的足( )。
设质点在平面上的运动轨迹为求质点在时刻t=1的速度的大小。
阅读《乡愁》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我想说的是余光中的诗歌语言魅力——用浅近的语言让我们为之动容。有一位画家为此作了一幅画,画中画了一只天鹅雏乌。(幻灯片展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想一想这幅画中的乌,与哪一节的文字相对应。 生1:应该是最后一节——天鹅还小,在石头上,前面是一条溪,它飞不过去,很害怕…… 生2:我感觉是第一段。雏鸟可以是指小时候的诗人,遥望着他的母亲…… 生3:应该是最后一节。因为雏乌很渴望飞过去,但是又办不到,于是在忧伤之中充满向往与惆怅。 师:你把握得很好,向往惆怅、无奈的情感一天天地延续下去…… 生4:第三节吧,诗的第三节给人一种无助、孤单的感觉,而我们从小乌的眼神当中可以看出它的孤独无助。 师:孤独啊,小鸟站在礁石上……这位画家为什么用天鹅呢?因为它是候乌,它们对家人不离不弃,对故乡无限依恋,即便千山万水、千里万里也要飞回去,而这些游子,高贵神圣,正像天鹅一样。再请这位同学朗读一遍,最后一节的时候全班集体朗读一次。 (生配乐朗读) 师:诗人就这样望大陆,望了半个世纪,望白了头,那么后来回到故土的余光中他的乡愁还在吗? (学生讨论) 师: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了,见不到母亲了,回不到那个最初的岁月了。《乡愁》里有回不去的乡愁啊,方文山写的歌词里说,“到不了的都叫作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就是乡愁。我们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岁月啊,我们回不到天真地认为搬个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草丛中轻扑萤火虫的天真烂漫的时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这样的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们再一起用心用情地读一遍这首乡愁小诗。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在讲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节时,教师可充分利用下列哪些无形的课程资源?______ ①教材 ②动物园 ③学生饲养过小青蛙 ④学生参观过动物园 ⑤学生观看过《动物世界》 ⑥学校博物馆
自卑感的实质是______。
玉米、甘蔗、竹子等植物的茎不能无限加粗的原因是茎内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