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患者男性,53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前壁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出院前行运动试验检查,评估其治疗效果。选择改良的Bruce方案,运动中患者未有明显不适感,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3分钟的心电图见图4-4-3A、B、C。运动试验结果应为A.阴性B.阳性C.可疑阳性D.不能评价E.假阳性
单选题
A.起搏的心腔
B.感知的心腔
C.感知后的反应方式
D.程控、遥测、频率应答功能
E.抗快速心律失常功能
单选题关于反复搏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指激动传导过程中发生回折,使激动起源的心腔再次被除极 B.反复搏动一定有房室交界区的参与 C.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折返 D.仅表现单次折返 E.发生反复搏动最常见的部位是房室交界区
单选题食管心房调搏时采用S1S1刺激可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机制为 A.刺激的频率适当 B.刺激的电压较高 C.刺激的电压较低 D.刺激持续的时间较长 E.刺激进入了可激动间隙,使折返中断
单选题3相束支阻滞是指 A.束支不应期病理性延长,小于窦性PP间距,在一般心率下显示的束支阻滞 B.束支不应期病理性延长,大于窦性PP间距,在一般心率下显示的束支阻滞 C.激动出现太早,遇束支生理不应期而形成的束支阻滞 D.束支的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但小于PP间距,在心率减慢时出现的束支阻滞 E.束支的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但小于PP间距,仅在心率增快时出现的束支阻滞
单选题关于潜在性房室旁路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旁路潜在的原因是旁路传导慢于房室结 B.常规心电图不出现delta波 C.用食管心房调搏可诱现deita波 D.旁路有前传功能 E.伴心房颤动时,不会有引起快速心室反应的潜在危险
单选题心肌梗死的“损伤型”心电图改变表现为
单选题房室交叉是指 A.前室间沟、后室间沟与后房间沟的相交处 B.后房间沟、前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 C.前室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 D.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 E.后房间沟、前室间沟与房室沟的相交处
单选题A.Bachmann束B.James束C.传导速度比心房肌慢D.P波增宽切迹E.具有潜在自律性
单选题动态心电图检查,要求患者记录日志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了解患者不适症状与动态心电图改变的关系 B.了解患者日常活动情况与动态心电图改变的关系 C.了解心律失常昼夜变化规律与患者生活习性的关系 D.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 E.了解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患者活动状态的关系
单选题患者女性,31岁,心慌待查。心电图如图3-7-1所示,应诊断为A.心房颤动B.窦性心动过速C.窦性心律不齐D.窦房结内游走心律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单选题目前引起心肌氧耗最高的运动方式是 A.二级梯运动试验 B.踏车运动试验 C.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D.握力计试验 E.卧位踏车试验
单选题患者男性,65岁,慢性咳喘20余年,因胸痛就诊。心电图如图3-1-9所示,应考虑为A.双心室肥大B.左后分支阻滞,心肌缺血C.右心室肥大,心肌缺血D.左心室肥大E.急性心包炎
单选题患者男性,12岁,发热、心悸两天就诊。心电图如图3-14-11所示,应诊断为A.房性心动过速B.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C.交界性心动过速,干扰性房室分离D.窦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E.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单选题以下为不典型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但应除外 A.心室漏搏后的第一个PR间期不恢复反而延长 B.RR间距进行性缩短 C.PR间期延长无一定规律 D.心室漏搏前的PR间期意外地延长 E.出现连续2次心室漏搏
单选题患者女性,58岁,反复发作胸痛1周,与劳累无关,每次胸痛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患者胸痛时的心电图见图3-2-2,应考虑为A.急性前壁心肌梗死B.急性心包炎C.急性心肌缺血D.早期复极综合征E.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单选题以下情况可引起额面QRS心电轴左偏,但应除外
单选题Einthoven定律是指 A.Ⅰ=VL-VR B.Ⅰ+Ⅲ=Ⅱ C.Ⅱ=VF-VR D.Ⅲ=VF-VL E.aVR+aVL+aVF=0
单选题关于心房肌复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Ta波的方向与P波的方向相反 B.先除极的部分最先复极 C.Ta波振幅较小 D.心率增快时,Ta波可增大 E.后除极的部分较先复极
单选题室上嵴肥厚可引起 A.明显的心脏顺钟向转位 B.V1导联P波电压增高 C.V5导联R/S>1 D.左心室流出道狭窄 E.室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