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一诺千金。”请运用民法的基本原则和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对其加以辨析。
问答题简述减刑与假释的区别。
问答题《物权法》第39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试运用所有权的原理分析该条法律规定。
问答题简述区分单务合同和双务合同的意义。
问答题简述共同犯罪中成立犯罪中止的必备条件。
问答题简述特别累犯与一般累犯的区别。
问答题简述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区别。
问答题简述相邻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问答题孙某是某市民政局局长,与单位会计张某是同学兼好友,关系密切。2006年6月,孙某未经单位集体研究,以个人名义将单位的100万元资金借给张某供其儿子出国留学使用。张某为表示感谢,送2万元给孙某作为“好处费”,孙某接受。到2007年5月,张某一直未归还所借的钱款。后经他人举报,事情泄露,至今仍有60余万元欠款未归还。 试回答:孙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为什么? 应如何处理?
问答题“没有被执行刑罚的,就不认为是犯罪。”请对该说法进行辨析。
问答题简述邻接权的概念及其内容。
问答题简述要约的概念和成立要件。
问答题王某由于年轻时眼睛受伤,双目失明,到了中年仍未娶妻。一日,其从同村人口中得知可以花钱买个媳妇。为了能够延续自家香火,其花5万元从人贩子手中买回一名妇女。回到家后,王某才发现被买回的妇女有些呆傻,想到自己5万元买回一个傻子,王某气不过,便将该妇女关在家里,打算等她生完孩子就将她打发走。一晚,王某与该妇女发生性关系的时候该妇女突然精神失常,大喊大叫,王某怒火顿生,对该妇女拳打脚踢,造成其重伤。 本案中,王某触犯了何罪? 请说明理由。
问答题事实一:王某无正式工作,以打散工维持生计。一日,其在公共厕所拾到一张信用卡,喜出望外,用该卡在取款机上取出现金3万元。 事实二:数日后,王某在商场看到持卡消费的于某,于是尾随其后,偷取其钱包,将里边的现金和信用卡据为己有,并持该卡到商场挥霍,透支2万多元。 事实三:一个月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在审讯中其供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并交代曾用虚假的身份证办理了4张信用卡,但尚未使用。 请回答: (1)事实一中王某构成何罪,为什么? (2)事实二中王某构成何罪,为什么? (3)事实三中王某交代的事实构成何罪,为什么? (4)对王某应如何处理?
问答题《刑法》第279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试分析该条规定。
问答题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及派生原则。
问答题《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根据该法条,试回答: (1)“国家工作人员”的含义是什么? (2)“公共财物”的含义是什么? (3)“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是什么?
问答题简述犯罪未遂的分类。
问答题《民法通则》第54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运用民法原理分析此条规定。
问答题案情:甲和乙均缺钱。乙得知甲的情妇丙家是信用社代办点,配有保险柜,认为肯定有钱,便提议去丙家借钱,并说:“如果她不借,也许我们可以偷或者抢她的钱。”甲说:“别瞎整!”乙未再吭声。某晚,甲、乙一起开车前往丙家。乙在车上等,甲进屋向丙借钱,丙说:“家里没钱。”甲在丙家吃饭过夜。乙见甲长时间不出来,只好开车回家。甲一觉醒来,见丙已睡着,便起身试图打开保险柜。丙惊醒大声斥责甲,说道:“快住手,不然我报警了!”甲恼怒之下将丙打死,藏尸地窖。 甲因不知道密码打不开保险柜,翻箱倒柜只找到了丙的一张储蓄卡及身份证。甲回家后想到乙会开保险柜,即套问乙开柜方法,但未提及杀丙一事。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交乙保管,声称系从丙处所借。两天后甲又到丙家,按照乙的方法打开保险柜,发现柜内并无钱款。乙未与甲商量,通过丙的身份证号码试出储蓄卡密码,到商场刷卡购买了一件价值两万元的皮衣。 案发后,公安机关认为甲有犯罪嫌疑,即对其实施拘传。甲在派出所乘民警应对突发事件无人看管之机逃跑。半年后,得知甲行踪的乙告知甲,公安机关正在对甲进行网上通缉,甲于是到派出所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问:请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件中甲、乙的各种行为和相关事实、情节进行分析,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并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