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渎职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问答题王某(20岁)数次参加高考,均因成绩差而未被录取。某日,王某得知在张某处可以购买到当年高考试题,便说服其父母给他1万元,并花8000元从张某处购得当年试题。后证实,王某购买的题目的绝大部分与当年高考题目相同。 问:对王某的行为如何定性?请简要说明理由。
问答题(2007年案例分析30)某村村委会办公室财物被盗,村委会主任甲怀疑是村民陈某所为,即带领村治保主任等人将陈某带到村委会办公楼“审讯”。陈某拒不承认偷窃行为,甲即命人将陈某关押在办公楼的地下室。陈某感到冤屈,第二天早晨在办公楼地下室愤而自杀身亡。 甲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向公安机关交代,他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还有以下违法行为,后经查证属实:村里因100亩土地被国家征用,获得国家土地征用补偿款500万元。甲在负责发放这笔款项时,谎称为了催要这笔款项,曾花费5万元用于“疏通关系”,遂用假发票在土地征用补偿款中报销5万元“招待费”归自己所有。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1)甲的行为各构成何罪?并简要说明理由。(2)对甲应如何处罚?并简要说明法律根据。
问答题甲素知乙家有钱,并且每天白天只有一个老妇看家,遂起抢劫意念。为了使抢劫顺利,甲先盗窃军用手枪一支,子弹十发。一切准备就绪后,甲将枪弹藏于身上,来到乙家。时逢老妇偶然外出,甲撬门入室,发现室内无人,于是窃得现金及其他财物,总价值一万余元。正准备逃离时,老妇回来,甲遂开枪致老妇重伤,后逃离现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甲的行为属于罪数形态中的何种犯罪形态?
(2)该犯罪形态的处断原则是什么?
(3)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定罪?
问答题(20410年简答27)简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
问答题刘某在城外树林里游逛,遇女青年林某骑车从树林穿过,遂生歹意。他潜伏窥探后发现,林某每日清晨和傍晚都要骑车路过此地。某日傍晚,刘携带刺刀一把,躲在路旁大树后面,等候林下班回家,伺机强奸。当林骑车进树林时,刘突然蹿出,拦住去路,林与其搏斗,将刘踢翻在地后迅速逃跑,刘穷追不舍,林某跑出不远,看见一户人家亮着灯,欲进去暂时躲避,但屋门推不开,便破窗而入。刘见林逃进屋内,便返身逃跑。但是,林在破窗进屋时,不仅损坏了窗户,而且一脚踩在床上睡觉的小孩(8岁)的左腿上,造成粉碎性骨折。 请问:林某对踩伤小孩的行为应否负刑事责任?为什么?
问答题1987年7月,王某因实施暴力强奸而被人民法院依法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后其服刑表现不错,1999年7月被假释。2001年3月的一天,王某盗窃一辆汽车(价值8万多元)而未被发现。2003年4月,王某因参与以传播“非典”相威胁敲诈某市多所高校钱财的行为而被逮捕,其后交代了自己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盗窃汽车的行为。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对王某适用假释是否合法?为什么? (2)对王某是否还需要撤销假释?为什么? (3)对王某上述盗窃行为应如何处理? (4)对王某上述敲诈高校钱财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5)对王某最后的刑罚应当如何确定? (6)假设王某在假释考验期间并没有实施新的犯罪行为,而表现正常。2003年4月,其因参与以传播“非典”相威胁敲诈某市多所高校钱财行为而被逮捕,在侦查羁押期间发现王某其实真实姓名为“汪某”,因为在1981年的元月份曾经实施了一起重大恶性爆炸案件,公安机关在全省发布通缉令而成为被通缉重大嫌疑犯,为了逃避侦查而改名为“王某”。请问在此种情形下对其依法如何处理?为什么?
问答题简述宣告刑与法定刑的关系
问答题某集团公司出资在北京设立兴旺食品有限公司,由张某任经理。兴旺食品有限公司因业务需要在某银行分理处开立了公司账户。后来,因其所开账户1年内没有业务往来,银行分理处通知兴旺食品有限公司清理公司账户。公司经理助理杨某在销户时发现公司多了一个账户,并且多出3万元钱,遂将此账户的有关情况向张某汇报。经张某决定,杨某到某分理处更换了预留印鉴,并将账户余额3万元转汇至兴旺食品有限公司开立于某信用社的账户上。张某授意杨某开具了化名为“方伟”的集资单,编造兴旺食品有限公司向“方伟”集资3万元的事实。杨某按张某要求以备用金名义从某信用社公司账户内取出该3万元。张某和杨某以归还“方伟”集资款的方式,将该款私分。
问:本案中张某和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为什么?
问答题杨某系某机场清洁工,2008年年底的一天,她在做清洁场地时发现一小纸箱放在行李车上无人看管,以为是乘客丢弃之物,遂将小纸箱放置一洗手间工具间内。后约同事打开查看,发现里面是一包包的黄金首饰。她获知后未上交,下午下班时带回了家。后来查明,杨某拿走的是某珠宝公司王某出差携带的重14公斤、内装价值261万元黄金首饰的纸箱。王某因机场不予办理托运而暂时离开纸箱去其他柜台(距离约22米)找值班主任咨询,回来后未见纸箱即以被盗报案。公安人员得知是杨某拿走了纸箱后,到其家中出示警察证件并询问拿纸箱事,杨即承认并交出了纸箱。 问:对杨某的行为如何认定?说明理由。
问答题《刑法》第267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请回答下列问题:
问答题(2005年简答27)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问答题《刑法》第176条第1款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请分析:
问答题被告人李某,男,37岁,某劳动局财务科出纳员。1997年11月,某市人民政府委托建设银行发行该市奖券,每张奖券30元,中奖者一等奖奖金5万元,二等奖奖金为3万元,单位和个人均可购买。购买时不留印鉴,买后不挂失,并要求开奖后头一天,各单位必须将本单位购买的奖券全部封存登记。
该劳动局代为职工买了一部分奖券之后,部分职工不愿意买,因此财务科又将这部分奖券原价收回作为本单位购买的奖券,委托李某保管。但没有封存登记。1998年11月,中奖号码公布后,被告人李某发现自己负责保管的单位奖券中有一张中了二等奖。李某将没有中奖的自己的奖券替换了这张已经中奖的单位奖券。由于该奖券是由劳动局统一从某职工手中回购所得,因此,劳动局职工很快知道本单位有张奖券中了二等奖,但李某保管的奖券中却并没有中二等奖的奖券。李某因害怕而不敢去银行兑换奖金。后单位领导找李某谈话,李某觉得不妙主动将该奖券交给局领导,并承认了自己偷换奖券的事实。
问: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该如何定罪量刑?说明理由。
问答题《刑法》第170条规定:“伪造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 (二)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 (三)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刑法》第172条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试说明:
问答题林某,男,35岁,工人。2000年3月窜入某百货公司,窃得自行车两辆、收音机一台及烟、酒等物价值3000余元。2000年4月被公安机关拘留。林某在被拘留期间,出于悔罪,除如实交代上述盗窃行为,还交代了其他的犯罪事实。首先,2000年2月12日在富裕小区的一家住户内盗窃:在该户的保险柜中看到白粉(海洛因)就顺手带上,回家一称竟有100克;拿走保险柜里的一张信用卡,并用这张信用卡支取了5000元钱。其次,林某邀约王某持一把匕首窜入被害人住宅内,因被害人反抗,林某使用匕首刺伤被害人并劫取一部手机,被害人后因抢救无效死亡。问:对以上案件事实应当如何处理?
问答题简述隐瞒、掩饰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与窝藏罪的区别。
问答题张某多次利用夜间无人之机到其工作的变压器厂设计处,将该厂的电力变压器全套图纸及产品计算书等技术成果盗出,进行复印或复制。张某共盗窃图纸资料360份,5300页,其中涉及具有较大商业价值的205份,4300页;涉及重大技术革新成分的155份,1000页。与此同时,张某用书信的方式,以提供大型变压器技术咨询及软件为内容,先后与青岛、柳州、哈尔滨三个变压器厂的技术人员取得联系,同上述厂家签订6份合同。张某将所盗的部分图纸及产品计算书复印件、复制品以及该厂从国外引进的变压器技术资料的复印件转让给上述厂家,获利15万余元。经市变压器研究所对上述技术资料进行鉴定,认定其所盗技术资料均为重要技术成果资料,涉及具有较大商业价值的技术资料认定价值45万元,涉及重大技术革新成分的技术资料认定价值6万元,合计价值为51万元。 问: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说明理由。
问答题(2012年案例分析59)甲带领15周岁的乙,在停车场劫持了宋某,将宋某带到郊外一废弃厂房内,捆绑在铁架床上。甲指使乙将宋某携带的现金以及手机、名贵金表等价值3万元的财物搜掠一空。同时,甲打电话给宋某的妻子索要20万元赎金,宋某的妻子答应付款。乙受甲指派,在约定时间和地点拿到了20万元赎金。甲通过电话确定乙已取得赎金后,随即将宋某杀害。之后,甲把宋某的手机、手表以及2万元现金分给乙,自己驾驶宋某的汽车携带其余财物逃跑。甲、乙被通缉之后,乙才得知甲杀害了人质,感到事态严重,即到公安机关供述了以上事实。 根据上述案情,请回答以下问题并分别说明理由: (1)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定罪? (2)对乙的行为应如何定罪? (3)乙具有哪些法定量刑情节?
问答题(2013年辨析55)常言道:“不知者,不为罪。”请结合我国刑法学中的认识错误理论加以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