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是地方最高审级。
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完善了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2010年单选23)
在中国古代,“律”是在什么时期首次作为法律形式的?( )
关于“折中主义”的立法原则,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关于法、法律的含义,历史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唐律疏议·名例》:“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殷某在自然保护区内挖了一个陷阱准备捕杀大熊猫,一上山采药的老人落人陷阱死亡。殷某的行为构成( )。
下列关于我国法律监督的表述,正确的有( )。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宗教政策是( )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达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 )
我国对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和合法性的审查程序说法错误的是( )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包括( )。
中国古代奴隶制法出现在( )。
清末修律的主要主持者是( )。(2008年单选32)
赵某孤身一人,因外出打工,将一祖传古董交由邻居钱某保管。钱某因结婚用钱,情急之下谎称该古董为自己所有,卖给了古董收藏商孙某,得款1000元。孙某因资金周转需要,向李某借款20000元,双方约定将该古董押给李某,如孙某到期不回赎,古董归李某所有。在赵某外出打工期间,其住房有倒塌危险,因此房与钱某的房屋相邻,如该房屋倒塌,有危及钱某房屋之虞。钱某遂请施工队修缮赵某的房屋,并约定,施工费用待赵某回来后由赵某付清。房屋修缮以后,因遇百年不遇的台风而倒塌。年末,赵某回村,因古董和房屋修缮款与钱某发生纠纷。问: (1)钱某与孙某之间的买卖合同效力如何?为什么? (2)孙某能否取得该古董的所有权?为什么? (3)孙某将古董当给李某,形成何种法律关系? (4)孙某与李某之间约定孙某到期不回赎,古董归李某所有,该约定效力如何?为什么? (5)钱某请施工队加固赵某的房屋,这一事实在钱某和赵某之间形成何种法律关系?若赵某拒绝向施工队付款,施工队应向谁请求付款?为什么?
由司法机关解释宪法的国家包括( )。
唐朝对外国商船贩至中国的四种香料要抽取多少实物税( )
取消国会制的宪法性文件是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秦代官吏在审判时量刑不当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