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类
公务员类
工程类
语言类
金融会计类
计算机类
医学类
研究生类
专业技术资格
职业技能资格
学历类
党建思政类
高职分类招生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电大&远程教育考试
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
高职分类招生考试
普通高校专升本
成人高考专升本
成人高考
普高类
普高类
中职类
问答题开篇说:“审美文化是文化与美的结合,是对于文化高标准的要求。”其中“高标准的要求”所指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故其畜积足恃 ③禹、汤被之矣 ④国胡以相恤 ⑤怀敌附远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语言运用题。(1)当汉语高调向世界扩张的时候,这种古老而优雅的语言,在自己的故乡却多少有些处境尴尬。喜欢流行音乐的公司职员张乐明,对英文RAP特别着迷,“中文歌曲里加上一段英文RAP,即使听不清唱的是什么,感觉也很酷。”在一所中学教语文的徐晓敏,陪孩子参加过一次“疯狂英语”的讲座。谈起数万人拥挤在体育馆,手舞足蹈地呐喊出英文单词的场面,她觉得兴奋又有些不可思议:大家怎么学起英语来都那么有激情?在我的课堂上要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怎么就那么难?对此现象,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不无痛心地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U}}“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U}}请结合语境,结合表现手法分析画线句子的寓意。(2)仔细观察漫画《王冠和蚂蚁》,写出其寓意。(3)今年中央电视台对国人展开了“你幸福吗?”大调查,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任选两个作品中的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作品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示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①《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______②《荷花淀》中的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______③《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比说:我的幸福就是______④《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说:我的幸福就是______⑤《水浒传》中的林冲说:我的幸福就是______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的句式。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B}}四、{{/B}} ①世间的物非常多,各有各的道理;世间的事非常多,各有各的做法。一个人要完全懂得一切道理跟做法,正像庄子所说“以有涯逐无涯”,事实上必然办不到。而且咱们也并不要完全懂得一切的道理跟做法。咱们可以用执简御繁的办法,把所谓道理与做法分为若干门类,提纲扼要地懂得它们。懂得了纲要之后,待碰到个别物跟事的时候,可以用比照或类推的方法分别对付,往细密处精深处再加研究。 ②{{U}}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U}}。简单说一句,各种功课就是一切道理跟做法的纲要。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以懂得许多物的道理。所谓懂得,不仅能够挂在口头上“摆”一阵儿,而且能够心领神会,真正了解其所以然。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能懂得许多事的做法。所谓懂得,不仅能够一是一二是二地说出来,而且确然能够这么做,这么做就化成了自身的习惯。懂得了许多道理跟做法,咱们的生活才丰富,才美满。就日常来说,咱们决不会存着迷信的念头,说出无理的语言,作出狂妄的举动。就事业来说,就能把事业做好。咱们现在学习各种功课,就为要增长咱们的知识跟能力,实现这样的生活。 ③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说所学的都归自己受用,生活从而丰富美满。为人,就是说所学跟生活不发生关系,学如未学,徒然说些空话,摆个空架子,使人家误认为他已学了。孔子这个话慨叹他当时的学者学而不得其道。学如未学,又何必学,诚然可以慨叹。咱们从此应该相信,学必须“为己”才行。 ④咱们认定了“为已”这个标的,然后去学习各种功课,情况就大不相同。咱们将不再以为做功课仅是“读书”,只须记得牢,背得出,答对了老师的考题,取得及格的分数。书固然要读,可是印在书上的不过是各种道理和做法的记录,重要的一步还在把这些道理做法化为咱们的知识跟能力。说到“化为”,光是“读”决不济事,必须随时随地使各种功课跟咱们的思想行为打成一片才成;打成一片是咱们自己受用,咱们不但要知道必须如此,而且要乐于做到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了“乐之”的阶段,凡是所学的东西还有不是“为已”的吗?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U}}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U}} 译文:______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语言运用题。(1)浙医二院去年开始在省内独家引进健康风险评估体系,目前已有3021人做了“健康风险评估”式体检。下面是61岁的陈先生的一份今后5年内患肺癌的风险评估报告。实际风险平均风险人群平均风险1.7055%0.1777%1.2182%风险因素风险贡献度吸烟73.9%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少11.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报告的主要信息,不要使用具体数字。(2)请看下面这幅漫画,准确概括出这幅漫画的寓意。这幅漫画的寓意是:______(3)阅读下面文字,在结尾处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以表达故事的主题。从前有个国王为求一幅安宁的画而悬赏重金。最后有两幅,国王必须做出选择。第一幅画的是一个湖。湖面平静得宛若一面镜子,四面环绕着高耸的山峦,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所有的大臣都认为这是一幅安宁的画。第二幅画上也有山峦,但怪石嶙峋,突兀森郁。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山峦的一侧有一道瀑布正飞流直下,激起层层的浪花。根本不平静!国王又仔细观察,发现瀑布后的岩石裂隙中竟生长着一丛灌木。灌木中,一只鸟妈妈正在精心地筑巢。最终,国王选择了第二幅。“因为,”国王解释道,“安宁并不意味着没有喧嚣,没有劫难,没有艰辛的付出。安宁意味着______。这才是安宁的真谛!”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片起伏的灌木丛生的原野,灌木上结着鲜红的大小不一的浆果。有一天,三个年轻人从这里经过,被这繁星般的浆果吸引住了。他们决定,从小路的起点走到终点,每人摘一枚浆果,看谁摘得最大,每人只能有一次采摘机会,而且只能一直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年轻人,你怎样摘到一枚较大的浆果?这一段路途的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第一段有一个通假字,请指出并加以解释。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解释本文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从:______ ②戮:______ ③郁:______ ④因:______ ⑤以:______ ⑥若属:______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指出本文的通假字,加以解释。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的__________。
进入题库练习
文学的历史动向(节选) 闻一多 (1)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潮,小的波澜总得跟着主潮的方向推进,跟不上的只好留在港汉里干死完事。战国秦汉时代的主潮是散文。一部分诗服从了时代的意志,散文化了,便成就了“楚辞”和初期的汉赋,这些都是时代的光荣。另一部分诗,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韦盂“讽谏诗”之类,跟不上潮流,便成了港中的泥淖。 (2)明代的主潮是小说,《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和《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采取了小说的以寻常人物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态度和刻画景物的技巧,总算沾上了时代潮流的边儿,所以是散文家中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其他同时代的散文家,依照各人小说化的程度,也多多少少有些成就,至于那般诗人们只忙于复古,没有理会时代,无疑那将被未来的时代忘掉。以上两个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的新人牢牢记住的。 (3)四个文化同时出发,三个文化都转了手。有的转给近亲,有的转给外人,主人自己却都没落了,也许是因为他们都只勇于“予”而怯于“受”。中国是勇于“予”而不大怯于“受”的,所以还是自己文化的主人,然而也只免于没落而已。为文化的主人自己打算,“取”不比“予”重要吗?所以仅仅不怯于“受”是不够的,要真正勇于“受”。让我们的文化更彻底地向小说戏剧发展,等于说要我们死心塌地走人家的路。这是一个“受”的勇气的测验,也是我们能否继续是自己文化的主人的测验。
进入题库练习
{{B}}三、{{/B}} 书趣 大二时我很欣赏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 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退去,而因为安静,因为清冷,人的思绪便格外纵横开阖,情感的神经末梢也格外丰富而敏感。虽说心远地自偏,然而若{{U}}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U}}对于我们这些定力不够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是有些为难的。 而又有雨。我一直怀疑许多人的灵性是不是都是雨滋养出来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虽然不为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可是我个人以为,一篇“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文章当然很好,{{U}}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U}}至少我在读着的时候,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因为有了雨声沙沙,外边便好像更加安静了。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 再是孤灯。可以想见古人的“夜阑犹剪灯花弄”。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 孤灯下。似乎总会伴着想像里红袖添香的故事。美丽的孤女,也是那些违心寒窗苦读的多情才子们想出来的。然而终不能实现,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 最妙的是乱。 我以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这样太过于注重数目或太注重效率,会坏了读书的美感。{{U}}书趣,只在“乱”。{{/U}}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草生树,群莺乱飞”。我便尤爱这“杂”“乱”二字。 美的极致在于随性。书也是,不妨随地扔着几本。想起来了,拿起来翻翻,读了一句,觉得不错,就品一品。说不定竟品出会心一笑来了。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这和你要坚持的爱情不同,大可放宽心些。 如是,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昏黄的光线染得雨丝也微亮。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望着窗外发发呆,时而低头,淡淡一笑,这时的心境,便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了。
进入题库练习
正视青少年文化的活力 张颐武 (1)最近,电视剧《宫锁心玉》(简称《宫》)在电视台和网络热播,其轰动效应引人注目。这一现象的重要性在于它说明了年轻人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在迅速扩展。这部电视剧情节虽然荒诞,但故事却入情入理;想象虽然唐突,但设计却别有匠心;思考虽未必深刻,但主旨却积极正面。这种创意的魅力在于它有历史剧式的传奇和紧张,又有穿越后出现的匪夷所思的趣味,它故事里的许多情节对于青少年适应主流社会的要求和进入社会都有益处,它受到青少年的广泛欢迎有充分理由。这也是中国电视文化从“超女”以来,逐步年轻化进程中的最新进展,对于这一现象不能视而不见。 (2)这一现象一方面显示了年轻观众也开始对于电视剧的收视有了关键性的影响力。过去人们经常认为青少年观众对于电视收视率的影响有限,他们往往仅仅在综艺节目的收视方面,由于有自己的青春偶像的出现而观看。而电视剧则为年龄较大的观众所关注。今天看来,80后90后观众早已出现在我们的电视生活之中,他们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电视剧这样一个最受传统的成年主流观众影响的领域。 (3)另一方面,它说明了电视和网络文化的互渗已经越来越明显。电视依赖网络营销,网络的传播对于电视剧的口碑形成了巨大影响。过去的口碑仅仅是依赖口耳相传,再有纸媒体或电子媒体的传播;今天通过微博等新兴的网络媒体,相当程度上主导了一些议题和议程,而纸媒体和电子媒体只是在跟进。电视剧也有了在传统的电视台播放和在视频网站播放的两种观看途径,而后者无疑更加适应青少年观众的需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这种既竞争又互渗的形态也是今天文化的新趋势。 (4) a 《宫》其实说明了原来不太为主流社会所深入理解的青少年的“亚文化”,已经存在许多年,在网络上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类型的“穿越”小说,一旦为主流媒体所吸纳而浮出水面,其作用和影响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青少年的文化消费能力和他们的愿望及需求,对于文化的影响绝不可轻视。 (5) b 这其实是缺少了解和陌生所致。事实上,像“穿越”“玄幻”“科幻”这样独特类型的文学,相当程度上主导了青少年的阅读生活。青少年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往往平行发展,缺乏交集。客观地说,青少年的这些文化的相当部分,对于提升青少年的自我和社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相当正面和积极的意义,但这些正面的意义却由于形式或表达方式的陌生感而为主流社会所忽视。 c (6) d 而恰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高度关注青少年的思想和社会意愿,他们在今天社会中感受的压力,由诸如学业、就业、住房、事业发展等具体的问题,到自我和社会认同的焦虑和幸福感的缺失等问题都存在。生活当然与过去时代完全不同,但青少年的期望则更高。这些问题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群”,使得青少年群体的焦虑和困扰既是现实社会的问题,也是心理和自我发展的要求。社会总是在回应这些复杂的问题时感觉面临困扰,缺少办法。而青少年大众文化的活力就在于它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想象方式,通过文化的路径增进了青少年的社会和自我认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传递了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但这些意义和价值应该引起主流社会的正面和积极的肯定和回应。我们在高度关切传统媒体在青少年观众广泛参与后的变化的同时,更要关注网络新媒体的新影响,从而对青少年文化的活力和积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支持。
进入题库练习
生命的问号 田彩虹 一颗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会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中毒。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别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颗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他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 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或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性格。 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很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U}}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的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而活,完全没有自我。{{/U}} “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进入题库练习
琴 王 游 睿 (1)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为琴王。 (2)他的琴声太动听了。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声,让人变得澄清。 (3)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4)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晖,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5)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6)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7)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8)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U}}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U}} (9)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陶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U}}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U}} (10)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11)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12)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13)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14)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15)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进入题库练习
{{B}}三、{{/B}} 高山流水 余秋雨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要。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了。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的手里。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却了你的大半生命。 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当然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那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以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着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注视了整整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U}}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U}}”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个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与撰写挽联的人是当代知音,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撰写挽联者的感觉绝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惟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得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但我们对此又不能生气,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单,为什么不在临死前郑重留下呢?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直到生命结束都说不清楚明确的友情序列,任何人都可以来临时扮演一下。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都是错位了的友情。
进入题库练习
{{B}}四、{{/B}} ①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②写实作品中穿插装点一些神话、魔幻、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像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③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U}}甲{{/U}},{{U}}乙{{/U}}。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忽忽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④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⑤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⑥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进入题库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