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某企业2010年10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根据所给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问答题某企业12月份发生下列有关存货的经济业务:
问答题某公司2010年8月31日有关账户的资料见下表。 账户名称 期初余额 本期发生额 期末余额 借 方 贷 方 借 方 贷 方 借 方 贷 方 长期投资 400000 220000 10000 ( ) 银行存款 60000 ( ) 80000 90000 应付账款 80000 70000 60000 ( ) 短期借款 45000 ( ) 10000 3000 应收账款 ( ) 30000 50000 20000 实收资本 350000 ( ) 620000 其他应收款 25000 25000 ( ) 要求:根据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计算方法,填列上表中的空缺部分。
问答题编制甲公司2014年10月份完工A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
问答题天华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有关损益类科目本年累计发生净额如下表所示。根据资料编制天华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利润表。{{B}}
天华股份有限公司损益科目2007年度累计发生净额{{/B}} 单位:元
科目名称
借方发生额
贷方发生额
主营业务收入
1250000
主营业务成本
75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0
销售费用
20000
管理费用
157100
财务费用
41500
资产减值损失
30900
投资收益
31500
营业外收入
50000
营业外支出
19700
所得税费用
112596
{{B}}
利 润 表{{/B}}编制单位:天华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 单位:元
项目
本期金额
上期金额(略)
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略)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五、每股收益:
(略)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释每股收益
问答题职工赵放出差预借差旅费1 500元,以现金支付。
问答题某企业从2001年年末开始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比例为5%。当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借方80万元;2002年核销坏账损失6万元,2002年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140万元;2003年重新收回以往已核销坏账2万元,2003年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20万元。要求:(1)计算2001~2003年各年年末应提(冲减)坏账准备的金额。
(2)编制提取坏账准备、核销坏账损失、重新收回坏账的会计分录(按时间顺序编制)。
问答题(用户名:06;账套:106;操作日期:2012年2月1日)
核销所有采购发票。
问答题南方公司2010年4月30日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为238000元,银行对账单余额为243000元。经逐笔核对,发现有以下几笔未达账项: (1)该公司开出转账支票,用以支付甲企业货款15000元,已登记入账,因持票人未承兑,银行尚未登记入账; (2)该公司收到乙企业交给的转账支票一张,用以支付购货款25000元,公司已登记入账,但因未送存银行,银行尚未等记入账; (3)银行已从该公司账户划转电费5000元,但该企业尚未收到付款通知单,尚未登记入账; (4)银行已收到外地汇入该公司账户的货款20000元,但该公司尚未收到收款通知单,尚未登记入账。 要求: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010年4月30日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 238000 银行对账单余额 243000 加: 加: 减: 减: 调节后余额 调节后余额
问答题会计档案的具体内容及保管期限的类型?
问答题根据下列资料,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回答相关问题。
2009年6月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月末余额为10 000元,银行对账单余额为16 000元,经逐笔核对,发现下列末达账项:
①银子带企业支付水电费1 000元,而企业未收到付款通知;
②企业开出现金支票6 000元,已登记入账,但持票人未到银行取现金;
③银行代企业收回货款2 000元并登记入账,但企业未收到收款通知;
④企业收到转账支票一张,计1 000元,已登记入账,而银行尚未入账。
要求:(1)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企业可动用的银行存款为多少元?企业可根据“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整“银行存款”账户金额吗?
问答题某小规模纳税企业当月销售的产品含税售价为6180元,增值税征收率为3%。计算不含税销售额和应纳增值税额。
问答题请编制下列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分录。
问答题(用户名:06;账套:105;操作日期:2012年1月25日)
在“正式人员1”工资类别下,录入工资变动数据。
姓名:王立
事假天数:5
问答题【真题四】
华龙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11年8月份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1)“发料凭证汇总表”显示,当月生产车间共领用材料198000元用于产品生产,车间管理部门领用材料3000元,公司行政管理部门领用材料2000元。
(2)“工资结算汇总表”显示,本月应付生产工人薪酬为114000元,应付车间管理人员薪酬为17100元,应付行政管理人员薪酬为22800元。
(3)本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5000元(其中,生产车间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4000元,行政管理部门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000元)。
(4)向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销售价格为200000元,增值税额为34000元。提货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已交A公司,A公司已承诺付款。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40000元。
(5)将丙产品15台作为福利分配给本公司行政管理人员,丙产品每台成产成本为140元,市场售价每台200元(不含增值税)。
要求:编制上述业务相关的会计分录。
问答题2008年1月1日,企业的“原材料”和“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余额如下:
(1)“原材料”总账账户为借方余额35000元,其所属明细账户结存情况为:
1)“甲材料”明细账户,结存2000千克,单位成本为10元,金额计20000元;
2)“乙材料”明细账户,结存50吨,单位成本为300元,金额计15000元。
(2)“应付账款”总账账户为贷方余额10000元,其所属明细账户余额为:
1)“A工厂”明细账户,贷方余额6000元;
2)“B工厂”明细账户,贷方余额4000元。
2008年1月份,企业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及其会计处理如下:
(1)1月9日,向A工厂购入甲材料500千克,单价10元,计5000元;向齐鲁工厂购入乙材料100吨,单价300元,计30000元,甲、乙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均尚未支付。
对发生的该交易或事项,企业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甲材料 5000
——乙材料 30000
贷:应付账款——A工厂 5000
——B工厂 30000
(2)1月12日,向A工厂购入甲材料400千克,单价10元,计4000元;乙材料50吨,单价300元,计15000元,材料均已验收入库,货款尚未支付。
对发生的该交易或事项,企业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甲材料 4000
——乙材料 15000
贷:应付账款——A工厂 19000
(3)1月20日,以银行存款偿付前欠A工厂的货款20000元,B工厂货款30000元。对发生的该交易或事项,企业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A工厂 20000
——B工厂 3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
(4)1月26日,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从仓库领用甲材料1000千克,金额为10000元;领用乙材料100吨,金额为30000元。
对发生的该交易或事项,企业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40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10000
——乙材料 30000
根据平行登记的要求,将上述交易或事项在“原材料”和“应付账款”总账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账户中进行登记。
问答题金地公司出售一座建筑物,有关业务如下:
问答题甲公司于2005年12月1日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售价为30000元,增值税额5100元。甲公司为了及早收回货款而在合同中规定的现金折扣条件为:1/10— N/30。假定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因素。编制甲公司销售实现和12月9日收到货款时的会计分录。
问答题支付本季度汁提的短期借款利息960元。
问答题天华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有关损益类科目本年累计发生净额如下表所示。根据资料编制天华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利润表。 天华股份有限公司损益类科目2009年度累计发生净额 单位:元 科目名称 借方发生额 贷方发生额 主营业务收入 1250000 主营业务成本 75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0 销售费用 20000 管理费用 157100 财务费用 41500 资产减值损失 30900 投资收益 31500 营业外收入 50000 营业外支出 19700 所得税费用 112596 利润表 编制单位:天华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单位:元 项目 本期金额 上期金额(略) 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略)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五、每股收益: (略)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释每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