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我国的地价体系按照宏观管理需求层面分类,包括______。
A.最高(最低)限价
B.土地级别
C.基准地价
D.标定地价(城镇)
E.国有土地收购价格
多选题某市区现有一栋1997年6月建成的办公楼需要做抵押评估,估价时点设定为2007年6月。该楼在建成后就已补办了土地出让手续,出让期为50年。已知资料如下:①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容积率为5;②全部用于出租,出租率为80%;③同类物业市场租金水平按使用面积计为每月150元/平方米;④同类物业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平均为1:1.5;⑤房屋重置价格为2000元/平方米,耐用期为50年,残值率为0;⑥有关出租成本有房产税(按年租金的12%计)、年折旧、物业管理成本(按使用面积计,每年100元/平方米)、保险费(按使用面积计,每年32元/平方米);⑦房地产综合还原率为10%。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以下小题的问题。
多选题影响地价的人文环境条件包括( )。
多选题W省A市编制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列其做法正确的是( )。
多选题某评估公司受托评估H地块50年土地使用权价格,该宗地土地面积为1500m2。估价师在该区域内收集到以下资料: (1)A地块建筑面积1000m2,占地面积2000m2,是甲企业出地,乙企业出资金建成的,出资方出资总额200万元,分得建筑面积600m2,房屋建筑造价及有关税费总计2000元/m2。 (2)B地块土地面积50亩,原为丙企业使用,后被丁企业兼并,丁企业一次性支付各种补偿总计3000万元,其中向政府补交土地出让金300万元,机械设备及房屋等评估值为710万元。 (3)C地块土地面积为1500m2,因某种原因原土地使用者急于转让,李某则以50万元得到该地块。 (4)D地块为场地出租,小租方出租该地块的年净收益为42元/m2,根据双方约定,城镇土地使用税由承租方交纳,每年3元/m2,土地还原率为6%。 (5)各地块与待估地块比较系数如下表: 容积率 区域因素 个别因素 使用年限 地块A +3 0 -2 0 地块B -1 0 +1 0 地块C 0 0 -3 0 地块D 0 0 -2 0
多选题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土地市场也逐步建立,土地价格的体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有______多种形式。
多选题用建筑物残余法估算建筑物价格时,其估价步骤包括______。
A.计算土地与建筑物总收益
B.计算土地的收益
C.计算建筑物收益
D.对基础价格进行修正
E.估算建筑物价格
多选题基础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构件,常用的基础材料有______等。
A.钢筋混凝土
B.灰土
C.混凝土
D.石材
E.木材
多选题下图表示改良前后的土地租金变动情况,试根据“土地改良前后地租关系变动图”进行判断。根据上图。回答下列小题的问题:
多选题亚当·斯密认为,地租是( )。
多选题用路线价法评估地价,除对宗地进行深度修正外,还应进行______等。
A.宽度修正
B.容积率修正
C.宽深比修正
D.年期修正
E.面积修正
多选题城市规划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价格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区域因素考虑的主要包括______。
A.土地形状及用途
B.区域土地用地结构
C.宗地容积率
D.区域交通管制
E.宗地建筑密度
多选题公共建筑是供人们进行各项社会活动的建筑物,其中文娱建筑包括______。
A.体育馆
B.剧院
C.学生实验室
D.会堂
E.城市图书馆
多选题某公司2004年6月在划拨土地上刚建成一商业大楼,土地面积为4000m2,建筑面积为6000m2,由于抵押贷款的需要拟进行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该大楼已全部出租,年租金总收益为300万元,出租总费用为90万元,建筑收益120万元,土地还原率为6%。按当地政策,该大楼所处土地级别的商业用地出让金标准为1200元/m2。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小题的问题:
多选题2007年5月,A省B市C县人民政府,将其县城郊区3000亩蔬菜生产基地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2008年11月,C县D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开发建设胜利住宅小区时,准备征收此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3亩。请回答以下问题:
多选题选择居住用地时,一般应考虑自然条件、与就业区的相对关系、用地数量与形态的适用性和( )。
多选题根据实际比较基准的不同,市场比较法可分为______分析。
A.模拟比较
B.直接比较
C.因素对比
D.间接比较
E.中项对比
多选题直接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益的有( )。
多选题土地估价中的替代原则可概括为______。
A.土地价格水平由具有相同性质的替代性土地的价格所决定
B.土地价格水平是由最了解市场行情的买卖者按市场的交易案例相互比较后所决定的价格
C.土地价格可通过比较地块的条件及使用价值来确定
D.土地价格应实行完全竞争
E.土地价格随需求而而自由调节
多选题机器设备的经济寿命与______等因素有关。
A.设备的物理性能
B.社会技术进步速度
C.设备的使用强度
D.设备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
E.设备生产的产品的市场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