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向度、限度与可能——阐释的发展逻辑和“公共阐释”的建构空间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阐释的最初出发点是传达、理解。但经过西方文论几次重大转向之后,阐释从原先追求意义的唯一有效性转向了承认意义的多元性和含混性,最终甚至瓦解了追寻意义之行为的意义,否定意义本身的存在。针对以反理性、反基础、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总基调的西方主流阐释学,张江的"公共阐释"从阐释的本质目的、具体路径及条件约束,即阐释的’向度、可能与限度出发,为我们提供了具有范式意义的讨论文本,实现了阐释行为的私人性和公共性、阐释"起源"与"效准"、个体阐释与公共约束、澄明性与必要性、构建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当然,西方阐释学作为"公共阐释"的批判对象,应对其理论资源进行具体、丰富的辨识;张江试图建构当代中国"公共阐释"理论的目标也是一项远未完成的计划,亟待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
作者 彭成广
出处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9年第1期246-255,共10页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基金 “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SQN3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45

  • 1许钧.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文本再创造的个案批评[J].中国翻译,2002,23(3):23-27. 被引量:42
  •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3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1页.
  • 4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 6钱锺书.《管锥编》,《老子王弼注》二,[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一卷,第648页,第718页.
  • 7Lederer, Marianne.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lemodule interpretatif [M] . Hachette Livre S A ,1994.
  • 8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10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8、119页.

共引文献73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