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建构到悬置:“抒情传统”的文类研究范式考察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如果要凸显“抒情传统”的文学批评实践特征,文类是一个有效的考察视角。陈世骧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提出的“抒情传统”和以《诗经》作为基础文本所建构的抒情文类有着直接关系,其中所显现的文类研究意识也为文学传统找到了具有统摄力的载体。对抒情诗文类的关注延续在了高友工论述中,“抒情美典”标识了一种抽象的、普遍的理论框架,但文类的根基并未丢弃,在“开放”与“收缩”的阐释框架中,建构起关于形式、结构与美感经验内化活动相结合的批评范式。但在王德威的研究中,文类问题却被悬置于一种关联性宏阔的话语空间中。悬置文类的本体存在,虽然有助于探究“抒情传统”所隐含的思想史意义,但是坚守文类研究的基础地位仍是必要的选择。
作者 杜彬彬
机构地区 河南平顶山学院
出处 《文化与诗学》 2021年第1期134-152,共19页 Culture and Poetics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24

  • 1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途之一——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美学抒情传统的研寻[J].江西社会科学,2006,26(1):20-23. 被引量:6
  • 2陈世骧.《原兴:兼论中国文学特质》,见《陈世骧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 3《陈世骧文存》之《出版说明》,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 4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见《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5页.
  • 5亚堕士多德.《诗学》,见《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 6萧驰.《中国抒情传统》,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5页.
  • 7《花莲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语文领域"座谈会纪录一文学组》.
  • 8《台湾通识教育中的中文课程设计》.
  • 9龚鹏程.《文字意义的探索》,《汉代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7页.
  • 10陈世骧关于楚辞的论文《论时:屈赋发微》,载《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叶维廉编、古添洪译,台湾黎明文化公司1977年版,第48-108页,第148页.

共引文献2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