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学生对孤独的认知及应对策略研究
被引量:
8
Studying the Cognition of Students' Loneliness and Solving Strategie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城乡、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的大学生对孤独作用的认知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龄、学科和年级的学生,其孤独应对策略有差异;对孤独作用的认知不同,其应对策略也不同。
作者
王素芬
丁全忠
机构地区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年第1期48-51,共4页
Fin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关键词
大学生
积极性孤独
消极性孤独
应对策略
分类号
B844.2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48
同被引文献
82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33
参考文献
6
1
李传银.
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79-81.
被引量:47
2
赵芃.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与防治[J]
.思想教育研究,1998(6):42-43.
被引量:6
3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
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0,32(1):59-64.
被引量:182
4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26(3):112-115.
被引量:87
5
王希林,任桂英,赵晓明.
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6):367-369.
被引量:45
6
王健.
孤独意识产生根源探析[J]
.青海社会科学,1997(1):62-66.
被引量:28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俞国良.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1997,20(1):31-35.
被引量:45
2
邹泓.
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2):39-44.
被引量:212
3
易进.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1998,8(1):38-43.
被引量:16
4
陈欣银,李正云,李伯黍.
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J]
.心理科学,1994,17(4):198-204.
被引量:75
5
刘娅俐.
孤独与自尊、抑郁的相关初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15-116.
被引量:28
6
李传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析[J].淄博师专学报,1998,3:33-34.
7
李传银,淄博师专学报,1998年,3卷,33页
8
邱伟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新论,1994年
9
黄洁华,健康心理学,2000年,8卷,1期,29页
10
刘平,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增刊,282页
共引文献
348
1
陈妍帆.
孤独感研究述评[J]
.新智慧,2019,0(31):109-109.
2
王灿,梅雅琪,赵云峰,杨雯玉.
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拍对自恋人格的影响:体像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
.心理月刊,2023(1):31-35.
3
刁丹梅,刘红,陈敏濡,孙悦,刘倩.
孤独感、自我疏离感对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0(18):68-70.
被引量:2
4
马超男,胡少明.
青少年的心理困境与教育干预——以泡沫经济下日本青少年为例[J]
.现代交际,2020(20):173-175.
5
吴亮.
盲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个别化教育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2023,43(4):135-138.
6
鞠灿,Katy Greenland,彭洲.
高中生心理问题、帮助寻找以及社会支持的调查——以襄樊市某中学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S1):119-122.
被引量:1
7
杜向阳.
小学学习困难儿童同伴关系的调查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4(12):68-72.
被引量:13
8
于绪丽.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S1):261-265.
被引量:19
9
谷长芬,王雁,曹雁.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2009(2):69-74.
被引量:12
10
李玲,王站站.
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143-144.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82
1
唐民.
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29-231.
被引量:19
2
李绍明.
女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的关系[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8(4):83-84.
被引量:3
3
王健.
孤独意识产生根源探析[J]
.青海社会科学,1997(1):62-66.
被引量:28
4
金盛华.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0-36.
被引量:155
5
刘加艳.
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286-287.
被引量:64
6
王欣,阮新,阮军.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09-310.
被引量:44
7
秦龙圣,沈均.
酒精依赖者人格特征对照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2):225-226.
被引量:6
8
秋么东市.
从社会习惯法和尔比看凉山彝族传统社会性别的特征[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19(4):47-49.
被引量:6
9
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
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96-99.
被引量:134
10
郭文斌,姚树桥,黄敏儿,吴大兴.
自动思维及归因方式对抑郁症作用的多因素分析[J]
.心理科学,2005,28(2):392-394.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
8
1
赵淑娟,王卫平.
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6):98-101.
被引量:3
2
杜立操,熊少青.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7):26-28.
被引量:89
3
严海霞.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分析及防治[J]
.中国成人教育,2011(3):30-32.
被引量:1
4
尹绍清,赵科,尹可丽.
彝族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的结构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3):36-41.
被引量:5
5
董海军,杨荣辉.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4(4):15-19.
被引量:34
6
林乐迎,刘红翔.
新时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的研究[J]
.科技视界,2016,0(27):253-253.
7
邹志超.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
.校园心理,2018,16(4):261-263.
被引量:2
8
张董胜男,周丽洁.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抑郁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J]
.科技资讯,2020,18(5):240-24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33
1
李橙钰,马鹏,何必凯.
无聊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J]
.心理月刊,2022(7):30-32.
被引量:2
2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0(4):48-50.
被引量:84
3
邵蕾蕾,林恒.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编制[J]
.社会心理科学,2010(9):126-130.
被引量:22
4
袁潇,风笑天.
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J]
.中国青年研究,2011(4):78-81.
被引量:31
5
赵智勇.
手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J]
.黑河学刊,2011(8):195-195.
被引量:2
6
刘红,王洪礼.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被引量:239
7
刘红,王洪礼.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被引量:329
8
韩永佳.
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241-243.
被引量:9
9
孙蓓.
大学生和研究生手机依赖倾向问卷的编制[J]
.现代交际,2012(1):210-211.
被引量:1
10
赵科,尹绍清,赖怡.
彝汉族大学生自尊负性自动思维对孤独感的作用机制[J]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29-331.
被引量:1
1
郭晓红.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
.赤子,2015(1):128-129.
2
王海波,王建华,徐彪.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研究[J]
.学园,2012(2):18-19.
被引量:1
3
李艺薇.
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2(2).
被引量:1
4
季敏.
高三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研究[J]
.成才之路,2015,0(16):21-21.
5
莫新春.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7):38-39.
被引量:1
6
张景雷,王天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J]
.管理观察,2008(Z1):110-111.
被引量:3
7
谭红波.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研究[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10):350-351.
8
宫胜先,朱雪海.
加入WTO后我国远程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4(1):49-52.
9
张振铭.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J]
.林区教学,2013(6):67-68.
被引量:2
10
王莹.
教育环境的网络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
.科技信息,2008(30):67-67.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