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承和保护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为例
被引量:4
出处
《中国市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6期45-46,共2页
China Market
同被引文献66
-
1田艳,王让.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立法及其完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5-9. 被引量:15
-
2高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46-53. 被引量:36
-
3贺喜焱.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土族婚礼文化的例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3):89-91. 被引量:1
-
4张贵华.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4(3):106-108. 被引量:14
-
5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8. 被引量:245
-
6蒋立.神奇的侗族大歌——小议贵州南侗大歌的演唱习俗及其声部特征[J].人民音乐(评论),2002(7):28-30. 被引量:3
-
7朱祥贵.论土家族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对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5):6-9. 被引量:1
-
8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6):61-66. 被引量:54
-
9田青.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谈民族音乐的出路问题[J].福建艺术,2006(1):1-4. 被引量:17
-
10刘玉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立法探讨——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1):51-54. 被引量:4
引证文献4
-
1龙运荣.近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8-65. 被引量:7
-
2覃静洁,朱青松.东兰县壮族蚂拐节的价值特征与社会功能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4):149-150. 被引量:4
-
3罗开琴,令狐瑶瑶,江秋梅,杨洪.麻江县斗牛竞技的传承及保护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6):50-52.
-
4叶德辉,薛晨虹.西南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2):96-98.
二级引证文献11
-
1莫连花,陈娟.“再创作”翻译思想下壮族蚂拐节民俗文化英译研究[J].汉字文化,2022(22):127-130.
-
2李虎.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民族学,2018(2):183-190.
-
3黄远珍,杨阳.“一带一路”背景下鄂尔多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6(34):149-150. 被引量:1
-
4杨阳.“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协作机制研究——基于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田野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0):57-60. 被引量:7
-
5张静,杜煌,贾磊磊.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方式[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1):147-150.
-
6唐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2):63-66. 被引量:4
-
7孙建芳,褚治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区域文化影响力提升的途径和作用研究——以扬州为例[J].当代旅游,2017,0(5):70-71.
-
8张婕菲.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0,40(3):46-49. 被引量:7
-
9李艳梅.壮族蚂(虫另)节保护传承与当地乡村振兴的共构研究[J].歌海,2024(1):128-137.
-
10潘越.蚂拐节文化元素在平面视觉语言中的创新研究——以广西东兰蚂拐节平面设计为例[J].明日风尚,2019,0(17):7-8. 被引量:2
-
1龙建刚.佛山:从文化走向文明[J].时事报告,2013(6):35-35.
-
2欧澄裁.豆子[J].早期教育(家庭教育),2005(11):13-13.
-
3赵华富.河洛宗族文化与徽州文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6):31-34. 被引量:2
-
4布衣布舍.夜郎“史话”[J].知识窗(教师版),2010(12):60-61.
-
5袁胜芝.怎样写民风民俗[J].今日教育(作文大本营),2009(4):44-44.
-
6刘佩红,吴锐彬.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5(3):11-13.
-
7袁建勋,才贝,卓逊.道尔吉.藏族起源的“金枝”——解读“猕猴与罗刹女结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16-119. 被引量:5
-
8宋玉莲.小和尚磨豆子[J].知识窗(教师版),2006(6):38-38.
-
9谭春生,郑淑荣.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61-62.
-
10你死我活[J].新财经,2010(1):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