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人是目的”与“以人为本”
被引量:
5
Man is Ends and Putting People in the first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提法改变了哲学的主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党和政府及时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要落实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对此 ,有必要从康德的“人是目的”说进行考察。
作者
武高寿
机构地区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20,共2页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关键词
“人是目的”
“以人为本”
发展观
分类号
B03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0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40
1
何建华.
分配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44-49.
被引量:17
2
周三胜.
辩证理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涵[J]
.理论与现代化,2005(3):10-15.
被引量:2
3
王文兵,王成华.
构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观[J]
.天府新论,2005(4):97-101.
被引量:7
4
张厚军,朱宏军.
教育公正:实现社会公正的阶梯[J]
.理论研究,2005(4):34-38.
被引量:4
5
陈曙光.
“以人为本”的人学阐释[J]
.新疆社会科学,2006(1):5-10.
被引量:2
6
张友连.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精神的转换[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12(4):6-9.
被引量:4
7
朱江.
主体性: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原则[J]
.山东社会科学,2007(3):153-154.
被引量:26
8
.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9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
邓翠华.
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J]
.教学与研究,2007(8):88-93.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5
1
张磊.
再论“体质论”与“技能论”——兼评张洪潭之“技术健身论”[J]
.体育学刊,2009,16(10):11-13.
被引量:10
2
左宁丽,陶华强.
论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建构的路径选择[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29(8):49-52.
3
吴洪亮,孙小晨.
论“作为人的辅导员”:主体性视角[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3):108-112.
被引量:1
4
张明.
论“人的目的”视阈下我国文化生态系统的人文性建构[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7(5):99-102.
被引量:1
5
张映明.
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及其启示意义[J]
.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0,0(11):122-123.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卫京伟.
也论“体质论”与“技能论”——与张磊商榷[J]
.体育学刊,2010,17(6):43-45.
被引量:1
2
张显.
也谈《技术健身教学论》的本义——与张磊老师商榷[J]
.体育学刊,2010,17(9):5-7.
被引量:5
3
刘寒青,刘颜青.
体育学界需要评论与争鸣:评张洪潭之体育学术评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496-499.
被引量:1
4
赵志荣,何晓龙,迟启岩,孙海龙.
运动技能学习与锻炼习惯关系刍议[J]
.体育文化导刊,2011(12):124-126.
被引量:7
5
蒋德龙.
目的还是手段:“技术传习之争”考察[J]
.体育与科学,2013,34(3):30-36.
被引量:8
6
孙有平,张磊.
体育课程知识本质与意义的本体论追问[J]
.体育学刊,2013,20(4):78-82.
被引量:6
7
李德奇.
外语院校特色体育课程的设置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4,4(15):82-83.
8
殷天杰.
论鲎的价值意义在后丰港的阶段性变化[J]
.中华文化论坛,2017(3):83-86.
被引量:2
9
王思源.
高校辅导员形象的生成及实现方式探究[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19(1):23-28.
10
王耀东,毛振明.
我国关于体育课程增强青少年体质理论的回顾与实践改革路径[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3):262-266.
被引量:18
1
黄琳庆.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6,6(1):8-11.
2
李胜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胡锦涛求真务实哲学思想的升华[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0-83.
3
祝江斌,姜锋雷.
关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环境伦理学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4):42-43.
被引量:2
4
鲍刚毅.
试析“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哲学意蕴[J]
.探索,2005(1):187-188.
5
姚满林,吴琼.
以人为本的哲学之思[J]
.兰州学刊,2006(12):1-4.
6
常守柱.
以人为本的现实依据及其意义[J]
.理论界,2005(3):14-15.
被引量:2
7
周珊珊.
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伦理向度[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2-14.
8
印志媛.
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读《单向度的人》[J]
.济宁学院学报,2010,31(1):67-69.
9
王崎峰,王威孚.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环境伦理价值[J]
.求索,2009(6):88-90.
被引量:11
10
易启洪,肖明,黄建伟.
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98-100.
理论探索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