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6-79,共4页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同被引文献53
-
1孙长永.审判中心主义及其对刑事程序的影响[J].现代法学,1999,21(4):93-97. 被引量:175
-
2王敏远.中国陪审制度及其完善[J].法学研究,1999,21(4):23-46. 被引量:138
-
3龙宗智.论司法改革中的相对合理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2):130-140. 被引量:147
-
4何家弘.司法公正论[J].中国法学,1999(2):11-19. 被引量:194
-
5赵宇红.陪审团审判在美国和香港的运作[J].法学家,1998(6):38-48. 被引量:42
-
6蒋安.论我国的陪审制度与司法改革[J].法学评论,1999,17(6):78-86. 被引量:30
-
7李蓉.美国陪审制度的两次重大变迁及成因探析[J].法律适用,1998(12):41-43. 被引量:4
-
8张卫平.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与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两种诉讼体制的比较分析(下)[J].法学评论,1996,14(5):74-77. 被引量:33
-
9左卫民,周云帆.国外陪审制的比较与评析[J].法学评论,1995,13(3):58-61. 被引量:89
-
10申政武.日本对外国法的移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法学,1993(5):109-112. 被引量:21
引证文献8
-
1蒋安,张坤世.当代中国陪审制度改革的误区与评判[J].中国司法,2002(4):57-59.
-
2袁文峰,姜霞.论美国陪审团代表性与公正性的保障机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z1):153-155. 被引量:1
-
3肖倩.从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看犯罪的社会侵犯本质——以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为分析框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4):40-43.
-
4丁以升.两大法系陪审制度比较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19(6):5-10. 被引量:3
-
5田海鑫.宪政民主视域下的美国民事陪审制度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5):609-612.
-
6姚尚武.人民陪审员制度若干热点问题研究——以美国陪审制度为借鉴[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2):24-27. 被引量:1
-
7魏敏.从中美比较看我国陪审制度改革走向[J].社会科学,2001(11):34-38. 被引量:3
-
8韦汉克.论刑事诉讼中的当庭宣判[J].刑事法评论,2007(2):274-306.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2
-
1袁雨青,张磊,孙国进.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刑事当庭宣判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09,24(1):43-46.
-
2宋锦秀.关于人民陪审制度存废的思考[J].福建法学,2002(4):45-47. 被引量:1
-
3周永年.人民监督员制度中的法律释明问题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8(3):101-105. 被引量:4
-
4袁雨青,张磊,孙国进.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刑事当庭宣判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09,11(2):56-59.
-
5金星.论中美陪审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湖南农机(学术版),2010,37(4):249-250.
-
6冯毛毛,仝其宪.我国陪审制度立法完善再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73-75. 被引量:1
-
7陈玲玉.非法证据排除的当庭裁决制度初探[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5(4):72-76.
-
8张少林.浅谈司改背景下检察委员会的适度司法化——以检委会讨论决定案件为视角[J].东方法学,2016(4):90-101. 被引量:7
-
9高一飞,李洪阳.新一轮陪审制改革中问题列表制度的引进与设计[J].甘肃理论学刊,2016(4):113-123. 被引量:7
-
10陈春祺.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中的参审范围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5):129-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