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2-35,共4页
China Youth Study
同被引文献118
-
1荆殿英,郝春东.大学生的自杀心理与预防[J].中国青年研究,1997(6):40-41. 被引量:2
-
2廖志明.香港青少年自杀问题[J].青年研究,1997(3):46-49. 被引量:2
-
3汪传宝.青年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归因与对策[J].青年研究,1997(8):40-43. 被引量:6
-
4刘启明.青少年自杀研究分析方法[J].青年研究,1995(2):38-42. 被引量:2
-
5潘林祥,李敬真,张进英.对我校六起自杀未遂个案的调查与思考[J].青年研究,1996(9):45-48. 被引量:1
-
6莫洪宪,张鸿巍.西方女性主义犯罪学的兴起与发展[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12(6):114-123. 被引量:3
-
7方奕.台湾青少年自杀风潮[J].中国青年研究,2002(3):83-84. 被引量:1
-
8王成果.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J].中国青年研究,2003(1):85-86. 被引量:17
-
9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被引量:4123
-
10杨剑,季浏,田石榴.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0-83. 被引量:63
引证文献12
-
1傅紫琼,陈慧.日本青少年心理问题初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82-83. 被引量:1
-
2邵莉莉.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十年总结[J].当代青年研究,2005(5):47-52. 被引量:5
-
3高小岩.从士人、武士和骑士的对比看中日欧文化差异[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103-108. 被引量:2
-
4王勇,蒋小春,钱金国.太极拳对常州市中学生自杀倾向的干预研究[J].运动,2010(11):60-61. 被引量:1
-
5张立敏,李玉堂,赵瑞兰,张克深,杨合,于金龙.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2):236-237. 被引量:7
-
6傅紫琼,陈慧.日本青少年心理问题浅析[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0(1):86-88.
-
7王玉香.青少年自杀现象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12(7):59-65. 被引量:2
-
8吕臻,艾明,况利,陈建梅,牛雅娟,费立鹏.重庆市自杀未遂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和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J].重庆医学,2014,43(26):3474-3477. 被引量:8
-
9吉昕雨.女性主义法学视角下校园霸凌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8):132-133.
-
10张新.生命意识的彰显与表达——论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4):156-159.
二级引证文献31
-
1白念文,张薇,韦浩浩.从侠文化和骑士文化看中外文化差异[J].作家,2011(24):100-101. 被引量:2
-
2盛秋菊,王洪涛,金良怡.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69-370. 被引量:10
-
3景璐石,黄颐,冯军.青少年自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92-93. 被引量:15
-
4董佳佳.从不同自杀群体分析日本人的自杀原因[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07(10):136-137. 被引量:2
-
5沈黎,刘斌志,钟立.近十年我国青少年自杀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8(4):5-10. 被引量:9
-
6徐凡,焦锋,韩云涛,余毅震,韩芳,历云超.云南省中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3):94-96. 被引量:9
-
7吴斯.日本动漫中的武士道精神[J].今传媒,2012,20(4):155-156. 被引量:2
-
8郭鑫,李丽娜,陈晓美,王莹,崔向军.高考生自杀意念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52-753. 被引量:1
-
9吴梦希,刘朝莹,方晓义,胡伟,唐芹,陈海德.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父母知晓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4,37(1):94-100. 被引量:16
-
10王曦,褚海云,马靖松,杨艳杰.攻击性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接受程度间的中介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10):942-945. 被引量:5
-
1康康.职场中需要跳过的误区[J].劳动保障世界,2011(8):36-36.
-
2王桂新.中日两国的人口转变与人口增长[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4):29-34. 被引量:6
-
3曹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基于中日两国的比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5-9. 被引量:5
-
4章夫.理性解剖日本这个特殊的邻居(上)[J].看历史,2015,0(9):6-8.
-
5郭丽.中日人口老龄化的差异及对策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2):154-158. 被引量:12
-
6王民培.小奔奔的异国趣事[J].三月风,2001,0(5):35-36.
-
7王充闾.《“九·一八”事变丛书》序[J].社会科学辑刊,1991(5):150-151.
-
8贾建梅,袁媛,冯鑫淼.从地理、历史角度分析中日两国人民性格差异[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2(9).
-
9任小芳.中日老龄化社会比较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22):282-282.
-
10谭冰.从日本人的民族特性——“均一性”(没个性)看日本人的行为准则[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2):6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