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再认识
被引量:
3
A Reflection on the Argument of "Treating Western Learning as Utility and Chinese One as Fundamental"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近代以来影响甚大的重要思想。它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设计 ,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预设。但其对持有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首要条件的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 ,并成为其思想的核心。本文对“中体西用”文化观的作用和局限性作了分析和评述。
作者
李毅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6,共5页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基金
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关键词
中体西用
现代化
西学
分类号
B82-0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11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
1
丁伟志.
“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1994(1):101-118.
被引量:43
共引文献
42
1
赵鲁臻.
实用理性:晚清中国现代化之殇[J]
.浙江社会科学,2013(4):12-17.
被引量:1
2
任放.
近百年张之洞研究述评[J]
.近代史研究,2003(2):236-275.
被引量:11
3
武力.
资本主义全球化与中国应对战略的历史演变[J]
.河北学刊,2004,24(6):183-189.
4
葛志毅.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J]
.北方论丛,2001(1):50-57.
被引量:4
5
谭献民.
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纲领的萌芽——从“奉天诛妖”到“中体西用”[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101-106.
6
武力.
中国“大一统制度”与国有经济[J]
.河北学刊,2006,26(3):166-172.
被引量:5
7
杨锦銮.
比较视野中之晚清“西学中源”与“中体西用”文化观[J]
.晋阳学刊,2007(5):95-99.
被引量:4
8
昌切.
重审中体西用说[J]
.新东方,1995,4(5):49-55.
9
陈建华.
警惕当前学校教育中的“科学主义”知识价值取向[J]
.全球教育展望,2009,38(7):8-12.
被引量:4
10
武力.
新中国60年“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形成与演变[J]
.教学与研究,2009(10):5-11.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118
1
郭镇海.
中西碰撞中的文化选择——析“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4):71-75.
被引量:2
2
侯明喜.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J]
.文史杂志,2000(2):24-26.
被引量:2
3
王腊云.
简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2):73-75.
被引量:2
4
陈旭麓.
论“中体西用”[J]
.历史研究,1982(5):39-55.
被引量:38
5
徐泰来.
也评洋务运动[J]
.历史研究,1980(4):19-36.
被引量:7
6
黄逸峰,姜铎.
重评洋务运动[J]
.历史研究,1979(2):58-70.
被引量:13
7
任丑.
对“中体西用”文化内涵二重性的思考[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5):68-71.
被引量:1
8
梁凯.
“中体西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最佳”调和物[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S2):223-226.
被引量:3
9
路新生.
论“体”“用”概念在中国近代的“错位”──“中体西用”观的一种解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5):3-12.
被引量:9
10
戚其章.
全面评价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J]
.人文杂志,1998(3):98-103.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李荟芹.
近三十年来“中体西用”研究[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123-128.
被引量:1
2
万玲玉.
中西文化比较再思考——《中西体用之间》读后[J]
.文教资料,2015(16):54-55.
3
黄婉迪.
“中体西用”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思考[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0(4):53-59.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陈明亮,赵臻,马庆国.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调查、分析与建议[J]
.管理工程学报,2018,32(4):79-87.
被引量:2
1
李毅.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互动关系简析[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13(3):68-73.
2
谷海英,聂明玉.
冯友兰文化观的形上学内核——“别共殊”[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4):23-26.
被引量:1
3
张久春,王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J]
.青年思想家,2003(3):18-20.
4
来凡凡.
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4):82-84.
5
洪晓楠.
冯友兰“新理学”研究述评[J]
.哲学动态,1991(9):5-8.
6
李毅.
新儒家道德哲学辑要[J]
.道德与文明,1992(6):34-37.
7
江敦秀.
中国道路的当代价值:正确处理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J]
.党政干部学刊,2014(5):33-36.
8
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J]
.新华文摘,2009(21):165-165.
9
王磊.
论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J]
.兰台世界(上旬),2007(01S):65-66.
10
陈科华.
实证: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重评胡适“实验主义”的历史地位[J]
.社会科学家,2001,16(6):15-19.
道德与文明
200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