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续)
被引量:3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1-140,共20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42
-
1康德 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结论》[M].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77页.
-
2唐湜.《沉思者冯至》[A]..收《冯至与他的世界》[C].,.第35页.
-
3.《在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文学艺术奖”颁发仪式上的答词》[A]..收《冯至全集》第5卷[C].,.198页,第196页.
-
4.《歌德与杜甫》[A]..《冯至全集》第8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4-175页.
-
5冯至.《我与中国古典文学》[A]..《冯至全集》第5卷[C].,.第234页.
-
6冯至.《杜甫》[A]..《冯至全集》第5卷[C].,.第364页.
-
7.《里尔克诗选》[M].,.第224、226页.
-
8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A]..《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C].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8页.
-
9冯至.《冯至全集》第8卷《歌德的晚年》[M].,.第73页.
-
10歌德 刘思慕译.《歌德自传—诗与真》(下)[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718页.
共引文献67
-
1王列生.论文艺人类学的学科目标、知识边界及理论框架[J].社会科学战线,2004(4):112-121. 被引量:3
-
2熊国华.李商隐诗歌的心灵性结构[J].江汉论坛,2004(10):109-112. 被引量:1
-
3叶隽.冯至“学院写作”的核心内容及其德国思想背景[J].中国比较文学,2004(4):142-159. 被引量:1
-
4刘晓春.个人历史、底层意识与性别的叙事——《金德顺故事集》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2,20(2):60-65.
-
5叶隽.救亡与沉潜:西南联大时代冯至、陈铨对歌德的诠释[J].外国文学评论,2004(4):89-98. 被引量:2
-
6宋剑华.灵魂的“失乐园”: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103-117. 被引量:21
-
7程爱民.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J].外国文学,2000(5):67-74. 被引量:16
-
8罗显克.柏拉图灵感论再认识[J].外国文学研究,2001,23(1):18-24. 被引量:3
-
9杨宏芹.试论“恶魔性”与莱维屈恩的音乐创作──关于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02(2):137-146. 被引量:10
-
10胡志毅.舞台、女性和“过渡仪式”──《舞台姐妹》的再读解[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2):57-5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7
-
1袁可嘉.一部动人的四重奏——冯至诗风流变的轨迹[J].文学评论,1991(4):119-125. 被引量:15
-
2解志熙.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下)——论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关系[J].外国文学评论,1990(4):79-88. 被引量:7
-
3郑敏.忆冯至吾师──重读《十四行集》[J].当代作家评论,2002(3):86-91. 被引量:22
-
4解志熙.精深的冯至与博大的艾青——中国现代诗两大家叙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4):30-47. 被引量:5
-
5冯至:《(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译者序》,载《冯至全集》第11卷,第282~283页.
-
6穆旦:《致郭保卫的信之二(1975年9月6日),载《蛇的诱惑》,珠海出版社1997年,第223页.
-
7杜运燮:《露营》,《诗四十首》,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年.
-
8艾青:《树》,《旷野》,重庆生活书店1940年.
-
9郑敏:《树》,载《诗集:1942-1947》,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
-
10卞之琳:《给<论持久战>的著者》,载《卞之琳文集》上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
1周荷初.汪曾祺散文创作管窥[J].当代文坛,1993(4):28-30. 被引量:2
-
2汪曾祺.跑警报[J].新世纪文学选刊,2004,0(2):17-19.
-
3连战.西安城下防空洞[J].金秋,2006,0(1):29-30.
-
4毛乐耕.散文与幽默[J].当代文坛,1986(4):78-80.
-
5段慧群.苦涩中的幽默[J].幸福(下),2012(9):18-19.
-
6刘绮.跑警报[J].边疆文学,1997,0(9):35-35.
-
7汪曾祺.跑警报[J].出版参考(新阅读),2004(1):35-35.
-
8汪曾祺.跑警报[J].美文(青春写作),2007,0(7):20-23.
-
9陆棨,孔祥辉.跑警报的日子[J].晚霞,2012,0(A12):38-39.
-
10佚名.汪曾祺评价林徽因[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4(5):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