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统治者需要控制百姓的思想来稳固自己的权力地位,特别是要控制那些有思想又有社会影响力的读书人.于是,王朝统治者们便将“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奉为儒家经典,以高官厚禄为诱惑鼓励读书人读书,而这个“书”主要就是四书五经.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批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挤向科考之路,就是为了获取高官厚禄,通向大富大贵的权力之路.明清以来,当权者高度集权的统治使得科举之风愈演愈烈,“学而优则仕”直接演变成读书做官的代名词.其含义也演变成“学习优秀就可以做官”.这种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法对我国历朝历代的人才选拔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过数朝数代的演变,科举也同时肩负着选拔人才、教育人民、维护统治的多重角色,而正是这种多重角色及其带来的复杂利害关系使得科举考试历来备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