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兼与王文昌同志商榷
被引量:23
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49-156,共8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438
-
1苏新留.略论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对乡村地权转移的影响[J].社会科学,2006(11):124-131. 被引量:12
-
2朱小田.人类学方法在地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应用——倾向于江南的案例[J].史学理论研究,2008(3):33-43. 被引量:5
-
3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J].历史研究,1996(1):17-29. 被引量:22
-
4程歗,张鸣.晚清乡村社会的洋教观——对教案的一种文化心理解释[J].历史研究,1995(5):108-116. 被引量:11
-
5吴承明.论二元经济[J].历史研究,1994(2):96-108. 被引量:23
-
6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历史研究,1993(2):80-95. 被引量:24
-
7王文昌.20世纪30年代前期农民离村问题[J].历史研究,1993(2):96-107. 被引量:15
-
8朱国宏.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之历史考察[J].历史研究,1989(6):159-177. 被引量:7
-
9林仁川,王蒲华.清代福建人口向台湾的流动[J].历史研究,1983(2):130-141. 被引量:4
-
10唐长孺.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J].历史研究,1961(6):90-95. 被引量:21
引证文献23
-
1张爱明.近代晋中农民从商的阶层分化与乡村社会变迁——以文水县《阶级成分登记表》为中心[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2(1):231-258. 被引量:1
-
2常明明.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家收支研究——以鄂、湘、赣3省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1):105-112. 被引量:6
-
3彭南生.晚清无业游民与政府救助行为[J].史学月刊,2000(4):48-55. 被引量:9
-
4池子华,王晚英.20世纪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研究概述[J].中国农史,2005,24(3):103-112. 被引量:9
-
5李志前,周楠.近代中国农民进城的社会史考察[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95-99. 被引量:1
-
6张其荣.民国时期中国农民离村原因之主成分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7,9(2):118-121. 被引量:2
-
7周楠.清末民国农民离村进城刍探[J].求索,2007(11):220-222. 被引量:4
-
8李金铮.也论近代人口压力:冀中定县人地比例关系考[J].近代史研究,2008(4):139-149. 被引量:26
-
9王艳菊,李春会.论人口压力与近代淮北地区流民现象的产生[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42-45. 被引量:1
-
10常明明.土改后农业技术改进初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4):72-7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86
-
1张爱明.近代晋中农民从商的阶层分化与乡村社会变迁——以文水县《阶级成分登记表》为中心[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2(1):231-258. 被引量:1
-
2周亚.生命周期视野下的乡村研究[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2):178-184. 被引量:2
-
3胡勇.略论一九三○年全国工商会议关于失业及工商业救济的议案[J].南京社会科学,2004(10):50-54. 被引量:3
-
4定光平,饶晓青.近代羊楼洞制茶手工业勃兴原因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39-42. 被引量:3
-
5王娟.清末首善工艺厂初探[J].历史档案,2006,19(1):103-109. 被引量:2
-
6李燕凌,曾福生.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基于湖南省8位“革命前辈”故乡村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5):109-113. 被引量:5
-
7吴爱惠.1980年以来中国近代乡村救济史研究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789-793.
-
8曾福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基于托达罗模型的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8(1):58-62. 被引量:3
-
9王娟.晚清北京慈善事业的主要变化及相关分析[J].江汉论坛,2007(6):101-105. 被引量:2
-
10李金铮.也论近代人口压力:冀中定县人地比例关系考[J].近代史研究,2008(4):139-149. 被引量:26
-
1陈志雄.为党史征研挥洒人生──记湘乡市委党史办副研究员谢秉忠[J].湘潮,1997,0(5):56-57.
-
2潘淑君,金学良.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J].人文地理,1989,4(1):72-77. 被引量:1
-
3肖金成.发挥地级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兼与撤地强县论商榷[J].决策咨询(安徽),2003(10):45-47.
-
4刘玉太.1961:“调查研究年”的前因后果[J].党史文汇,1998(9):9-13.
-
5言风.市长作家李太银[J].今日中国,1998,0(2):34-35.
-
6王章辉.论英国工业革命对人口再生产方式和分布的影响[J].史学月刊,1992(2):76-83. 被引量:2
-
7赵树好.社会问题与晚清教案初探[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50-53. 被引量:1
-
8罗生福.试谈农民入志问题[J].广西地方志,2004(1):18-20. 被引量:1
-
9李洪升.张春发:回报社会为己任[J].乡音,2006,0(8):29-29.
-
10肖伏清,刘斌.神农故里 民工新情[J].农村工作通讯,2008(21):4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