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析语言符号的心理属性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心理属性是语言符号的一种重要属性。从语言符号的编码到语言符号的解码的整个过程来看,语言符号是始于心理,终于心理的。语言符号是从心理出发的,在对心理进行外化之后又回归心理。
作者
涂娟
机构地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163-164,共2页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语言符号
语音
概念
心理属性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3
参考文献
2
1
(瑞士)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著,裴文.普通语言学教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方书春.范畴篇解释篇[M]商务印书馆,1959.
同被引文献
11
1
刘振堂.
学生技术动作学习中纠错方法的心理学原理[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2):51-52.
被引量:4
2
张辉松.
语言的强调功能及其心理机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626-629.
被引量:15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一修订版(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1.
4
RichardA.Magill.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第一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5
李斌.
城市住房价值结构化:人口迁移的一种筛选机制[J]
.中国人口科学,2008(4):53-60.
被引量:63
6
汲传波.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论语言中的“强调”[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8):12-14.
被引量:1
7
刘聪颖,邹泓.
国外爱情观研究综述[J]
.国外社会科学,2009(6):102-107.
被引量:13
8
风笑天.
工作的意义:两代人的认同与变迁[J]
.社会科学研究,2011(3):83-90.
被引量:26
9
金凤.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爱情书写与身份认同[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107-110.
被引量:1
10
刘胜君.
30年来大学生社会地位及思想教育变迁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2(6):96-99.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3
1
王雁.
论语义表达中的心理预期设想[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S1):328-329.
2
李斌,汤秋芬.
走近“屌丝”——大学生底层化表达[J]
.中国青年研究,2013(1):17-20.
被引量:13
3
史兵,王琳,徐启铭.
技术动作教学中语言纠错法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14,33(13):217-218.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程润峰.
网络流行话语维度的青年社会心态分析[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0(4):13-17.
被引量:2
2
赵福明.
透视大学生“丝逆袭”剧热背后的秘密[J]
.青年探索,2013(5):83-86.
3
林宏.
“屌丝”心态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J]
.当代青年研究,2014(1):122-128.
被引量:3
4
张羽程,张永政,潘潇.
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透析[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111-113.
被引量:4
5
徐静.
“屌丝”:大学生流行语的背后[J]
.青年与社会(下),2014,0(5):215-217.
6
雷颂勤.
论“吊丝”现象下构建高校宿舍正能量文化的必要性[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7):60-61.
7
潘峰.
形塑和抵抗:实习女生的身体规训——基于高职三个服务类专业的案例访谈[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32(7):60-69.
8
安超.
污名与自我污名:大学生身份表达与实践的二重性分析[J]
.北京青年研究,2015,24(3):19-25.
9
程军,陈绍军.
逆向泛标签化现象何以形成——基于弱势群体情感的视角[J]
.学术界,2015(12):89-98.
被引量:11
10
刘加骥.
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青年群众工作初探--以胜利油田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16(5):111-114.
被引量:2
1
洪青皎.
语言——透视社会文化的窗口[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6):65-69.
2
李晓红.
语音的心理属性研究述评[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4):205-205.
被引量:1
3
周国光.
词汇的心理属性和词汇的体系性[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7-64.
被引量:5
4
李晶晶.
浅谈语言歧义与模糊的差异[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38-39.
被引量:1
5
曾宇钧,徐红云.
略谈文学作品中的语义模糊与语用模糊现象[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3):48-49.
被引量:1
6
徐建华,刘富华.
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97-105.
被引量:5
7
袁俊芳.
例释模糊语的修辞作用[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51-52.
8
康璐.
英语模糊修辞与模糊美[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2):127-128.
被引量:6
9
荣虹.
新闻文体中语言的模糊性[J]
.新闻爱好者,2009(10):35-36.
10
田华.
浅谈语言歧义与模糊的差异[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74-75.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S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