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论研究及未来走向
被引量:4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9-21,36,共4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共引文献48
-
1李东风.中华文化建设的期待之一——新文人画[J].东南传播,2007(4):125-126.
-
2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正面价值[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9,30(5):36-42. 被引量:6
-
3王辽南.世界性·创造性——关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两个着力点[J].文艺评论,2001(2):4-9. 被引量:3
-
4李月红.文化碰撞与学校音乐教育格局[J].中国音乐,2001(1):17-19.
-
5俞裕喜.论中国抒情文学的艺术概括[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6(1):35-40.
-
6翁礼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述评[J].江汉论坛,2005(9):113-116.
-
7宋妍.道家美学生命观:从关注走向迷失——兼与存在主义美学相比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3):45-50.
-
8邹广胜.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研究现状及反思[J].湖南社会科学,2006(6):133-139. 被引量:1
-
9朱立元,孙士聪,刘凯.试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的大发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1):1-9.
-
10党圣元.敏于思 勇于行——敏泽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J].文学遗产,2007(6):144-152.
同被引文献20
-
1聂振斌.百年沧桑话美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3):68-80. 被引量:5
-
2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1999(6):62-73. 被引量:16
-
3胡经之.文艺美学的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1999(4):42-44. 被引量:10
-
4晓棣.中国美学:百年历史的学术反省——“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1998(3):152-154. 被引量:1
-
5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3):39-42. 被引量:156
-
6丁磊,李西建.当代中国美学的前沿——关于实践论美学争鸣情况的述评[J].学术月刊,1995,27(9):79-88. 被引量:9
-
7刘恒健.论中国美学的发展趋势[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4(4):66-74. 被引量:6
-
8成复旺.走向人学的美学[J].社会科学家,1995,10(2):41-47. 被引量:5
-
9里奥奈罗·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M].迟轲.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2-126.
-
10刘恒健.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03).
-
1杨增菊.“天人合一”探源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7(4):77-81. 被引量:1
-
2崔暐.老子战争观简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7,28(S1):58-59.
-
3李承贵.《易传》中的人文智慧与自然关系及其它——以《象辞》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02,22(2):51-54. 被引量:1
-
4王思义.试论《周易古经》中的人文智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5):79-82.
-
5郑宜兵.“和”的现代意义[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61-63. 被引量:1
-
6先秦人文精神的本质[J].新华文摘,2009(16):164-164.
-
7施炎平.先秦儒家智慧观念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3):43-49. 被引量:2
-
8杨忠.一部闪烁人文智慧的精神宝典——读《老子道德经》札记[J].开采,2002(1):45-46.
-
9于维民.人文生态学:科学理性与人文智慧的合璧[J].甘肃社会科学,1997(6):16-18. 被引量:2
-
10非常道[J].晚晴,2014(U0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