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原型与象征:论屈辞抒情形象的历史性误读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屈原辞赋中抒情主体自我形象的塑造并不具备统一性与一致性。这种变幻型抒情主人公形象并不是一种直接的写实型形象,而是经过了变形、假定等手段而塑造出的非写实形象。楚文化中巫风文化原型是这种变幻型形象的源头。将屈辞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等同于作者的写实形象。
作者 梅琼林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6-131,共6页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0

  • 1刘一友.论沈从文与楚文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3(Z1):130-142. 被引量:13
  • 2刘铁峰.关于“贬谪文学”的语词考量[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3(4):47-51. 被引量:4
  • 3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0.
  • 4维科.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5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6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87.
  • 7萧兵.屈原浪漫主义的特征[J].社会科学站线,1984(3):109.
  • 8J·弗雷泽.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 9颜翔林.楚辞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9.
  • 10杨义.《离骚》的心灵史诗形态[J].文学遗产,1997(6):17-34.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