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苗姓与楚姓的称谓特点、苗族葬俗与楚葬俗的一致性以及苗祖与楚祖同为祝融等习俗,论证楚苗文化的密切关系。
同被引文献25
-
1蒋南华.《中国苗学》序──兼论苗楚同宗共祖亲缘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1999(4):45-50. 被引量:1
-
2石宗仁.击猪祭祝融及其苗文化形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2):39-42. 被引量:2
-
3刘玉堂,刘纪兴.湖北省楚史研究会召开一九八四年年会[J].江汉论坛,1984(12):81-81. 被引量:1
-
4石宗仁.楚祭与苗祭──剜羊祭祀[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8(3):101-103. 被引量:2
-
5张正明.屈赋遗风何处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0(4):66-68. 被引量:2
-
6田玉隆,丰城,龙伯亚.楚语和苗语词汇音义对照举隅[J].贵州民族研究,1984,4(3):163-165. 被引量:2
-
7石宗仁.苗族的自称与荆地蛮夷、熊绎之关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8(3):45-49. 被引量:8
-
8石宗仁.楚祭与苗祭——射牛与椎牛[J].民族论坛,1997(4):55-60. 被引量:1
-
9余静.从近年来三峡考古新发现看楚文化的西渐[J].江汉考古,2005(1):73-84. 被引量:10
-
10侯健.滇东南苗族姓名文化初探[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3):201-20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
-
1叶小军.汉英姓氏文化比较与历史考辨——兼与王万荣、侯健先生商榷[J].芒种,2012(13):125-127.
-
2黄莹.出土文献与楚族起源研究[J].中原文物,2015(4):46-54. 被引量:3
-
3方铭,伊雯君.2015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19,40(3):35-46.
-
4雷宇.容美土司家族诗人诗作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6):61-69.
-
5多洛肯,姚丽娟.明代土家族、苗族诗文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与接受[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5):151-164.
-
1长江三峡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1):54-54.
-
2马雁军.历史赋予海南的“纳海情怀”——浅谈海南文化的根、魂、脉[J].今日海南,2014(1):36-37. 被引量:2
-
3“那文化”故乡印象[J].中国民族,2009(9).
-
4杨灵.美丽三亚尽显文化魅力[J].中国政协,2011(20):56-57.
-
5蒋欢宜,陆群.湘西苗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蛮性”互动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4):77-81.
-
6马雁军.探寻海南文化根与魂的当代意义[J].今日海南,2016,0(12):56-58.
-
7王松林,田佳训.萨满文化与中华文明(十九)[J].群文天地,2015(1):39-70.
-
8周明助.安徽绩溪县“安苗”文化节洋溢婚育新风尚[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10):22-22.
-
9郭明进.试论充分发挥老年人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中国领导科学,2014,0(5):47-48.
-
10杨龙娇,舒子谦,龙芳.海葩苗文化与云雾山区生态经济的融合发展——贵定仰望村田野调查札记[J].铜仁学院学报,2015,17(6):133-136.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