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汉学术》
1998年第1期13-15,共3页
JIANGHAN ACADEMIC
共引文献471
-
1李清良,王壮壮.文明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问题探析[J].周易研究,2022(6):96-99.
-
2江飞.童庆炳与中华古代文论研究[J].中外文论,2018(1):99-110. 被引量:1
-
3时光.史与思:中国文论“失语症”考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4(2):380-396.
-
4曾艳兵.比较文学的前沿问题与“学术川军”的全球视野[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3(2):1-11.
-
5高玉.文论“话语”理论评析[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2(3):207-213.
-
6曹顺庆,董智元.世界文学的起源与文明互鉴的意义[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2):1-28. 被引量:2
-
7翟鹿.再论变异学几个基础问题——答程培英博士的质疑[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364-380.
-
8刘骥翔.中国人文学科话语构建及与西方话语的对话之路——以曹顺庆、张佩瑶和葛兆光相关学说为例[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298-307.
-
9李采真.构建音乐理论的中国话语[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254-265.
-
10彭茂轩.新时期中国电影视觉文化建构的思考[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236-253.
同被引文献29
-
1潘知常.荒诞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9,36(1):107-115. 被引量:17
-
2王德胜.美学史的又一种反省方式——对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的几点设想[J].哲学动态,1998(4):16-18. 被引量:4
-
3刘纲纪.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J].江汉学术,1998,29(1):5-6. 被引量:6
-
4丁学良.马克思究竟怎样看待人性?[J].学习与探索,1981(2):28-37. 被引量:4
-
5潘知常.向善·求真·审美──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及其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2):21-27. 被引量:2
-
6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72
-
7季羡林.美学的根本转型[J].文学评论,1997(5):5-9. 被引量:32
-
8潘知常.在对话中重建中国美学[J].文艺理论研究,1997(3):55-61. 被引量:7
-
9阎国忠.关于审美活动———评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J].文艺研究,1997(1):17-26. 被引量:27
-
10潘知常.对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的考察———关于美学的当代问题[J].文艺研究,1997(1):27-34. 被引量:5
引证文献5
-
1刘悦笛.百年中国美学反思的“再反思”两题[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5(1):6-8. 被引量:2
-
2肖祥彪.生命的宣言与告白——“生命美学”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3):77-80. 被引量:4
-
3孔凡娟.中国当代美学发展问题反思[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60-62.
-
4孔凡娟,王涛.美学,将路归何方?——关于中国当代美学的深层反思[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2):63-67.
-
5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4):43-48.
-
1刘培强.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J].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11):164-164.
-
2褚亚玲.庄子与现代主义的共同思想探求[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3):18-20.
-
3黄高宪.《周易》经传与《文心雕龙》(下)[J].闽江学院学报,1997,18(4):51-56. 被引量:1
-
4徐则臣.我的现实主义危险[J].作品与争鸣,2010(3):148-148. 被引量:1
-
5潘建顺.由道而性:老子的自然人性论及其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41.
-
6徐立峰.中国美学之“善”及其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走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2).
-
7王瑜琨.理性与对理性的信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5):12-12.
-
8迈克尔·莱文森,彭萍.我们为何还在力求理解现代主义的意义[J].英语文摘,2014(4):47-53.
-
9陈炎.走出“失范”与“失语”的中国美学和文论[J].文学评论,2004(2):77-80. 被引量:9
-
10马利怀.了解一点后现代主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8(11):42-4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