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满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4-85,共12页
Manchu Minority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47
-
1许传新.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08(6):22-27. 被引量:11
-
2舒展.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与贡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5-11. 被引量:5
-
3王铁志,李红杰.对外开放与中国的朝鲜族[J].民族研究,1997(6):18-28. 被引量:13
-
4金元石.中国朝鲜族迁入史述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9(3):93-100. 被引量:8
-
5徐明勋.朝鲜族迁移东北过程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5(3):68-78. 被引量:5
-
6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与经济,2004(4):1-8. 被引量:53
-
7周敏.少数族裔经济理论在美国的发展:共识与争议[J].思想战线,2004,30(5):44-50. 被引量:13
-
8赵和曼.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3):10-22. 被引量:11
-
9张善余,曾明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民族研究,2005(1):17-25. 被引量:89
-
10丁宏.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的思考——兼谈东干人的“文化中介”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61-65.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3
-
1毕忠鹏,段成荣.中国各民族人口地域扩散与空间互嵌格局演化[J].民族论坛,2023(3):64-77.
-
2冯润,袁琪.广州城市流动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探究[J].民族论坛,2021(3):12-22. 被引量:4
-
3康停军,张新长,赵元,王海鹰,张维.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型[J].地理科学,2012,32(7):790-797. 被引量:25
-
4余瑞林,刘承良,杨振.武汉城市圈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9):1087-1092.
-
5杨成凤,韩会然,李伟,宋金平.四川省不同行政层级城镇的人口迁移[J].经济地理,2015,35(9):24-32. 被引量:3
-
6金钟哲,郭延祺.对东北地区朝鲜民族抗日者的研究[J].兰台世界(上旬),2015(10):141-143. 被引量:1
-
7李光杰,崔秀兰.清末民初东北少数民族通用语的转换[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3):180-184. 被引量:6
-
8吕静,张恒怡.东北地区乡村聚落时空分布形态变化研究——以近400年来各民族迁移路线为依据[J].重庆建筑,2017,16(1):8-11. 被引量:6
-
9李卓.清末新政时期朝鲜人移入中国东北原因及影响探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41(5):89-95.
-
10金英玉,王宏伟.人口负增长对延边州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的影响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21(8):22-26.
-
1任姝静.浅谈朝鲜族人口流动与族群身份认同——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5,31(6):37-40. 被引量:1
-
2郑信哲.中国朝鲜族人口流动的重大影响及其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3):66-73. 被引量:7
-
3丁四保.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J].东北亚论坛,1998,7(2):94-94.
-
4李东进.联合国管理:图们江开发模式的一种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6(4):20-25. 被引量:1
-
5朴美兰.散居地朝鲜族人口流动现状及思考——吉林舒兰金马镇的调查报告[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3-57. 被引量:5
-
6安虎森,韩文哲.“点轴论”与延边地区经济开发模式[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5(4):15-22.
-
7"‘延龙图’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尹豪.“延龙图”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J].人口学刊,2010,32(4):3-12. 被引量:1
-
8李东进.图们江地区的开发特点和开发模式[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5(3):9-12.
-
9丁斗.图们江和澜沧江-湄公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研究[J].战略与管理,1998(3):101-10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