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术界》
CSSCI
1997年第5期29-33,共5页
Academics
共引文献235
-
1李国华.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5(1):49-51.
-
2张怀承.论道德传统的创造与超越[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2):3-6.
-
3司晓莉,韦留柱.强化实践控制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3):50-53.
-
4崔建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7.
-
5陆德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现代人格铸塑[J].社会科学战线,1999(5):95-100. 被引量:2
-
6吴小英.“权利义务一致性”的法哲学释义[J].广西社会科学,1999(3):84-86. 被引量:1
-
7张德明.从“他者”意识到“类本位”意识——试述后殖民时代的批评新观念[J].浙江学刊,1999(6):121-126. 被引量:4
-
8张志伟,吴哲敏.关于自我牺牲的心理机制分析[J].江汉论坛,1999(3):87-90. 被引量:5
-
9马志生,冯建军.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超越与类主体的凸现[J].学术月刊,1999,31(12):16-20. 被引量:3
-
10贺来.论辩证法的当代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1998(2):45-54.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59
-
1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20(11):3-10. 被引量:142
-
2张梅坤.马家浜文化罗家角时期的交往网络和信息传递[J].农业考古,1999(3):73-76. 被引量:2
-
3郑召利.90年代以来我国交往理论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9(4):10-13. 被引量:13
-
4时平.东方与西方交往的嬗变[J].学海,1998(1):102-105. 被引量:2
-
5黄炎平.从绝对历史理性到交往理性——论西方近现代社会历史观的一个转向[J].求是学刊,1998,25(6):10-15. 被引量:5
-
6崔景明,陆韧.元、明、清时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对外经济交往[J].思想战线,1998,24(4):39-45. 被引量:4
-
7马利芳.浅析贸易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2(S1):156-158. 被引量:2
-
8丁进军.晚清中国与万国邮联交往述略[J].历史档案,1998(3):94-98. 被引量:4
-
9林家恒.古代福建对日交往及其影响[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4):68-72. 被引量:2
-
10郭亚非,王菊映.云南与东南亚各国的早期经济交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2):38-41. 被引量:5
-
1夏莹,孙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研讨会侧记[J].哲学动态,1999(8):7-8. 被引量:1
-
2史小岳.呵护民族血脉[J].人大论坛,2008(9):1-1.
-
3任平.论语言符号系统在广义认识论中的地位——兼论从解释学到广义认识论的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2):1-16. 被引量:1
-
4田薇.论精神生产的历史形式及其特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7(4):82-86. 被引量:3
-
5唐踔.“世界交往”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S1):278-278.
-
6李文成.略论精神生产的概念和历史形式[J].哲学研究,1985(6):36-42. 被引量:5
-
7刘士林.当代美学的本体论承诺[J].文艺理论研究,2000(3):18-23.
-
8李健.敬业精神的一般本质与历史形式[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2):27-32. 被引量:5
-
9郑如心.符号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J].哲学研究,1982(4):32-37.
-
10石敦国.从哲学现代性批判到经济学现代性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话语[J].学术研究,2003(6):60-63. 被引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