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研究人生观和道德理想,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评价时,往往牵涉到道德境界的问题。从我国历史上来看,两汉以来就开始使用境界这一概念。最早它只有“疆界”、“地域”的意义,以后引申为人们所处的境况。佛教传入中国后,释家认为每人对于佛经的造诣、理解,各有不同的程度,因此显现出不同的境界。《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在他们看来,即使是同一个世界,由于对佛教经典的不同造诣,就形成不同的境界。此后,中国的一些思想家,不但把诗文中意境的高低深浅称为不同的境界,而且把文学、艺术、理论和道德上的锤炼涵养功夫,也称作不同的境界。
出处
《哲学研究》
1981年第3期3-8,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