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越为禹后说”质疑——兼论越族的来源
被引量:
1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越族(或称百越)是我国南方古代的民族。对于越族的历史,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关于越族的来源问题,历来的一些学者都曾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主张越王勾践为禹苗裔,或越族是夏族的遗民的说法,影响最大,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越为禹后说”。根据所接触的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
作者
蒋炳钊
出处
《民族研究》
1981年第3期63-72,共10页
Ethno-National Studies
关键词
越为禹后
越族
越王勾践
考古资料
民族
百越
夏族
印纹陶
文献
二里头文化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49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149
1
郭立新,郭静云.
夏处何境——大禹治水背景分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45-155.
被引量:7
2
张敏,韩明芳.
虞舜南巡狩与勾吴的发端[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9,36(3):105-113.
被引量:11
3
林华东.
绍兴会稽与禹无涉——兼论於越源流[J]
.浙江学刊,1985(2):55-59.
被引量:7
4
陈桥驿.
“越为禹后说”溯源[J]
.浙江学刊,1985(3):98-102.
被引量:11
5
江应樑.
越族的形成[J]
.思想战线,1985,11(1):41-49.
被引量:6
6
辛土成,严晓辉.
于越族源探索[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4(3):124-130.
被引量:2
7
林华东.
再论越族的鸟图腾[J]
.浙江学刊,1984(1):94-97.
被引量:10
8
王纯五.
大禹治水的地域、《禹贡》江沱及成都古城址[J]
.四川文物,1999(1):35-39.
被引量:4
9
王红星.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规律、文化中心的转移与环境变迁的关系[J]
.江汉考古,1998(1):53-61.
被引量:22
10
曾凡.
关于福建史前文化遗存的探讨[J]
.考古学报,1980(3):263-284.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
12
1
郭立新,郭静云.
从古环境与考古资料论夏禹治水地望[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2):136-153.
被引量:3
2
杜金鹏.
关于“越为禹后说”的考古学探析[J]
.民族研究,1991(5):72-78.
被引量:4
3
林蔚文.
东南越探源[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8(S1):37-46.
4
赵东升.
虞舜南巡狩与太湖东南部平原[J]
.南方文物,2007(4):136-141.
被引量:4
5
李学功.
论《越绝书》的文化整合意识[J]
.浙江社会科学,2008(10):94-98.
6
王炎.
大禹神话的现代解读[J]
.中华文化论坛,2010(4):13-19.
被引量:2
7
陈志坚.
“越为禹后”说新论[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4):31-38.
被引量:2
8
吴小玲.
北部湾地区的古代居民探源[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6(2):48-52.
9
梁晓艳.
从青铜农具、兵器看於越人的文化品格[J]
.东方博物,2004(4):55-59.
被引量:2
10
余晓栋.
于越族源问题及“越为禹后”说新论[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37(2):23-3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程文博,贾洪波.
从中原原始瓷器的兴衰看百越与中原王朝的关系[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2(1):108-118.
2
袁婷,张丰聪,王振国.
文化区系视野下“九针”疗法起源新探[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558-5561.
被引量:5
3
郭立新,潘莉莉.
长江中游原生国家文明成长的动力机制初探[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6):154-164.
被引量:1
4
郭立新,郭静云.
夏是哪国王朝——历史英雄大禹的文化属性暨原乡[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3):145-152.
被引量:2
5
郭立新,郭静云.
从古环境与考古资料论夏禹治水地望[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2):136-153.
被引量:3
6
焦娜娜.
近几年来大禹研究述评[J]
.黑龙江史志,2013(17).
7
陈立柱.
禹娶之涂山与禹合诸侯之涂山非是一地[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83-89.
被引量:2
8
陈晓云,陈立柱.
说“国必依山川”[J]
.史学月刊,2005(8):20-24.
被引量:7
9
赵东升.
论鄂豫陕间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及势力变迁[J]
.中原文物,2013(5):20-25.
被引量:1
10
杨玉璋,崔炜,张居中,王吉怀.
安徽蚌埠禹会遗址薄胎磨光黑陶产地研究[J]
.中原文物,2014(4):113-118.
被引量:3
1
田继周.
夏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J]
.民族研究,1985(4):27-34.
被引量:8
2
谷因.
从骆的名称看夏越民族的同源关系[J]
.贵州民族研究,1995,15(2):49-53.
被引量:1
3
田继周.
夏族的形成及更名汉族[J]
.民族研究,1990(4):67-76.
被引量:8
4
陈国强.
我国东南古代越族的来源和迁移[J]
.民族研究,1980(6):57-64.
被引量:8
5
范勇.
试论骆越非越[J]
.贵州社会科学,1986(6):57-62.
被引量:1
6
金经天.
大禹与绍兴会稽[J]
.浙江学刊,1988(5):107-110.
7
赵希鼎.
夏代是中国国家的起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9(1):75-82.
被引量:1
8
彭适凡.
从印纹陶对西南和台湾等地的影响与传播看百越民族的流向[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8(S1):126-133.
被引量:1
9
谷因.
骆是夏越民族最早的名称[J]
.贵州民族研究,1994,14(3):89-97.
被引量:5
10
王子岗.
论江南地区印纹陶的衰落[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87-92.
被引量:1
民族研究
198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