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横向变唱与多声部民歌中的变奏曲体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即兴变唱,作为多声部民歌最基本的和最富有特性的创作方法,贯穿于它的纵、横向各个方面。有关纵向变唱的原则、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个声部与多种织体形式的构成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已在《论“变唱”——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创作方法研究》一文中加以阐析,本文则着重论述多声部民歌横向变唱的创作方法。一横向变唱在不同的时间轴上展开。即:在音乐的陈述和发展过程中。
作者
樊祖荫
出处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5-65,共11页
Music Research
关键词
中国多声部民歌
变奏
结构
创作方法
作用
基本的
音乐材料
形成
织体形式
方法研究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66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166
1
黄羽.
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壮族歌圩的影响——从壮族歌圩的源流看其社会功能的转变[J]
.艺术探索,2006,20(6):23-25.
被引量:4
2
林贵雄.
论壮族民歌特点在创作中的保持与创新[J]
.艺术探索,2001,15(5):10-13.
被引量:4
3
李萍.
论百色市壮族歌圩的源流与价值[J]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2):121-124.
被引量:6
4
覃义生.
广西东兰壮族蚂■节的调查与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1999(2):69-78.
被引量:17
5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1~4期(总第75~78期)总目[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74-176.
被引量:1
6
梁杏云.
嘹歌·贼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壮族文化心理[J]
.广西民族研究,1998(3):59-62.
被引量:7
7
白耀天.
《粤风·俍歌僮歌》音义[J]
.广西民族研究,1986(3):108-125.
被引量:4
8
罗汉田.
《嘹歌·唱离乱》时代背景浅探[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3(2):107-110.
被引量:5
9
陆华柏.
广西壮族二声部民歌的和声思维[J]
.音乐研究,1986(3):97-114.
被引量:7
10
冯明洋.
壮族“双声”的腔调类论[J]
.音乐研究,1985(4):16-35.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5
1
樊祖荫.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3):21-26.
被引量:11
2
樊祖荫.
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与演唱方法[J]
.当代音乐,2016(5):1-4.
被引量:1
3
高敏.
20世纪末叶壮族音乐研究回顾与展望系列之壮歌研究[J]
.歌海,2016(2):61-77.
被引量:2
4
胡晓东,周洁.
表演转换生成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多声音乐[J]
.音乐研究,2019(5):39-48.
被引量:8
5
李嘉欣.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特征与审美特色解析[J]
.中国民族博览,2022(22):163-16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龙晓匀.
多声部民歌在视唱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J]
.中国音乐,2013(3):213-216.
被引量:4
2
肖姝.
从青歌赛合唱比赛看中国少数民族合唱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12,23(3):121-123.
被引量:3
3
李虹.
论高师合唱课程教学中对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J]
.北方音乐,2014,34(2):26-27.
4
肖眉雅.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声合唱实验与研究[J]
.音乐时空,2015,0(8):157-158.
被引量:3
5
高敏.
20世纪末叶壮族音乐研究回顾与展望系列之壮歌研究[J]
.歌海,2016(2):61-77.
被引量:2
6
戴伟.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和声特征分析研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21):29-30.
被引量:1
7
康磊.
关于西胁隆夫《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的邂逅与译评[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84-88.
被引量:2
8
廖婧.
壮侗语族诸民族多声部民歌研究综述[J]
.艺海,2019,0(2):50-52.
被引量:1
9
范雨涛,陈欣,肖敏.
论音乐类非遗传承主体的维护和培养——以松潘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为例[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87-94.
10
刘哂吸.
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述评[J]
.今古文创,2020(20):65-66.
1
杨永红.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J]
.黄河之声,2011(15):43-44.
被引量:1
2
吴晓勋.
哲学家的耳朵和眼睛[J]
.高保真音响,2017,0(4):111-115.
3
伍丽琪.
肖邦夜曲的艺术特征[J]
.魅力中国,2010(35):295-295.
4
樊祖荫.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与演唱方法[J]
.中国音乐,1990(2):15-18.
被引量:6
5
樊祖荫.
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17(2):1-5.
被引量:29
6
成寓寓.
浅析织体形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21):100-101.
7
车文海,樊祖荫.
绍剧中的多声部音乐[J]
.中国音乐,2014(2):66-71.
被引量:6
8
樊祖荫.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研究[J]
.艺术探索,1991,5(1):1-10.
被引量:10
9
吕骥.
《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序言[J]
.人民音乐,1995(12):41-42.
被引量:1
10
冯光钰.
卅年辛劳凝“多声”——荐樊祖荫著《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J]
.中国音乐,1995(3):2-2.
被引量:4
音乐研究
199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