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越与三苗并不同源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关于先秦历史上楚人的族源问题,两千多年来各方面人士说法不一。或说楚为“蛮夷”;或说楚为“苗蛮集团”;或说楚为“南蛮”;或说楚为“荆蛮”,“楚人是夏时三苗族的后裔”,“楚属三苗”;或说“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或说“楚人的先祖很可能就是三苗”,和楚王同族的“屈原可能属于苗族,他是精通并吸收了华夏文化的第一个苗族文学家”。歧说纷杂,莫衷一是。这个问题涉及先秦史上华夏族人的历史、楚国的历史、三苗和苗族的历史,以及有关部族或民族相互混融和形成的历史,事关重大,故略抒己见,以就正于博学通人。
作者
唐嘉弘
出处
《江汉论坛》
1982年第11期76-80,共5页
关键词
三苗文化
先祖
先秦史
华夏族
华夏文化
楚国
主要活动
黄河中下游
黄河流域
部落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4
同被引文献
113
1
苏仲湘.
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文化[J]
.历史研究,1979(4):34-48.
被引量:11
2
李伯谦.
长江流域文明的进程[J]
.考古与文物,1997(4):12-18.
被引量:40
3
陈桥驿.
“越为禹后说”溯源[J]
.浙江学刊,1985(3):98-102.
被引量:11
4
辛土成,严晓辉.
于越族源探索[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4(3):124-130.
被引量:2
5
马少侨.
试论荆楚和古代三苗、现代苗族的历史渊源关系[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1(4):31-35.
被引量:4
6
林华东.
再论越族的鸟图腾[J]
.浙江学刊,1984(1):94-97.
被引量:10
7
苏秉琦,殷玮璋.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
.文物,1981(5):10-17.
被引量:281
8
史念海.
论《禹贡》的著作年代[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8(3):42-55.
被引量:19
9
何光岳.
荆楚的来源及其迁移[J]
.求索,1981(4):154-162.
被引量:11
10
蒋炳钊.
“越为禹后说”质疑——兼论越族的来源[J]
.民族研究,1981(3):63-72.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5
1
李零.
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J]
.文物,1991(2):47-54.
被引量:21
2
李龙章.
江汉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族属考[J]
.江汉考古,1988(2):115-123.
被引量:6
3
周书灿.
论蒙文通上古民族文化理论建构[J]
.人文杂志,2012(2):115-125.
被引量:3
4
黄莹.
出土文献与楚族起源研究[J]
.中原文物,2015(4):46-54.
被引量:3
5
余晓栋.
于越族源问题及“越为禹后”说新论[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37(2):23-3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4
1
王玉.
清華簡《楚居》所見“盤”地望考——兼談周代凡國的始封[J]
.甲骨文与殷商史,2019(1):178-194.
2
常兴照.
舜窜三苗与禹征三苗再认识——兼谈良渚文化族属[J]
.东方考古,2022(1):19-38.
3
赵平安.
“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连[J]
.邯郸学院学报,2013,23(S1):62-65.
4
陈隆文.
古苏国地望及其疆域问题[J]
.史学月刊,2002(9):18-24.
被引量:1
5
宋敏桥.
试论中国古代史上两次社会大分工[J]
.求索,2005(8):168-172.
被引量:3
6
杨建忠.
上古楚方言性质考论[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8(2):121-124.
被引量:1
7
郑威.
西周至春秋时期楚国的采邑制与地方政治体制[J]
.江汉考古,2009(3):95-101.
被引量:3
8
李开元.
末代楚王史迹钩沉——补《史记》昌平君列传[J]
.史学集刊,2010(1):120-127.
被引量:11
9
李守奎.
根据《楚居》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J]
.中国史研究,2011(1):79-86.
被引量:13
10
李守奎.
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33-39.
被引量:24
1
张魁伟,赵勇.
人口问题对河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入世应对措施[J]
.经济经纬,2002,19(3):22-23.
2
陈爱平.
历史人口分布的成因[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1):21-23.
3
它们中国大陆曾经生活过的物种[J]
.课堂内外(科学少年),2012(5):46-47.
4
魏凤鸣.
加强行风建设 构建和谐计生[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11(1):1-1.
5
舒之梅.
三苗与楚“祖源相同”说质疑——与俞伟超同志商榷[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1):42-46.
6
史念海.
三门峡与古代漕运[J]
.人文杂志,1960(4):35-47.
被引量:13
7
王锋.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大融合初探[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1(1):67-74.
8
徐六符.
我国古代大象的踪迹[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178-181.
被引量:3
9
吴广平,张伯传.
屈原不是少数民族[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2):107-113.
被引量:1
10
王兴亚.
关于元朝前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問題[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3(4):57-67.
被引量:2
江汉论坛
1982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