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45-47,共3页
Law Science
同被引文献36
-
1谢进杰.中国刑事审判对象的实践与制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9,10(2):499-519. 被引量:4
-
2孙长永.审判中心主义及其对刑事程序的影响[J].现代法学,1999,21(4):93-97. 被引量:175
-
3李洁.法律的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J].法学研究,1999,21(5):81-89. 被引量:34
-
4宋英辉.不必自我归罪原则与如实陈述义务[J].法学研究,1998,20(5):141-150. 被引量:104
-
5杨兴培.犯罪主体的重新评价[J].法学研究,1997,19(4):84-90. 被引量:25
-
6杨兴培.论我国传统犯罪客体理论的缺陷[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1999,7(1):10-16. 被引量:19
-
7龙宗智.检察官该不该在庭上监督[J].法学,1997(7):48-49. 被引量:10
-
8龙宗智.检察官该不该起立——对庭审仪式的一种思考[J].法学,1997(3):45-46. 被引量:19
-
9周国均.关于法院能否变更指控罪名的探讨[J].法学研究,2000,22(4):116-126. 被引量:21
-
10高铭喧 马克昌主编.《刑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79页.
二级引证文献23
-
1龙长海.英美、德日、俄中犯罪构成比较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5-48.
-
2曲振涛,刘建军.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可能进路[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7,23(6):56-59. 被引量:1
-
3李荣.论期待可能性的司法适用[J].金陵法律评论,2008(1):130-135.
-
4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与犯罪构成关系的理性思考[J].政法论坛,2003,21(6):54-64. 被引量:26
-
5肖乾利.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重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7(2):12-16. 被引量:2
-
6于改之,郭献朝.两大法系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法学论坛,2006,21(1):118-125. 被引量:10
-
7姜燕,张桐赫.内地刑法与台湾刑法犯罪构成之比较[J].学术交流,2007(6):61-63.
-
8龚亭亭.三大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之比较[J].新东方,2008(2):46-48.
-
9黄春燕.我国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理性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4):158-160.
-
10李抒璟.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与国外犯罪构成的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7):1-2. 被引量:2
-
1龙宗智.检察工作中的三个“该不该”[J].人民检察,1998(1):10-17. 被引量:1
-
2康玉生.析人民法院改变指控罪名之判决——建议细化《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1)项[J].检察实践,2003(6):45-46.
-
3曲嘉,刘志华.关于人民法院改变指控罪名的程序问题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24-324.
-
4肖筱刚.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改变指控罪名权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69-71.
-
5罗书平.法院不是“量刑工具”──也谈法院能否改变指控罪名[J].中国律师,1999,0(8):71-72. 被引量:15
-
6汪飞.人民法院改变检察机关所指控罪名的悖论[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5):40-41.
-
7汪飞.指控罪名与被告触犯的罪名不一致时的审判[J].律师世界,1998(8):34-37.
-
8祁建功,李瑛.指控罪名的法定内涵[J].青海检察,2000(2):50-50.
-
9杨严炎.论民事诉讼突袭性裁判的防止:以现代庭审理论的应用为中心[J].中国法学,2016(4):266-286. 被引量:30
-
10叶明蓉.我国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之适用[J].律师世界,2003,0(1):32-3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