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5-62,共8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105
-
1沈婵娟.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8-323. 被引量:7
-
2余华.三十岁后读鲁迅[J].青年作家,2007(1):22-25. 被引量:6
-
3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2002(4):4-8. 被引量:95
-
4刘保昌,杨正喜.先锋的转向与转向的先锋——论余华小说兼及先锋小说的文化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4):112-116. 被引量:9
-
5维拉.波兰特,方维贵.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J].文艺研究,1986(1):125-133. 被引量:46
-
6基亮.严峻深沉的文化反思——浅谈韩少功的中篇《爸爸爸》及当前的“文化热”流[J].当代文坛,1985(10):34-35. 被引量:9
-
7汪晖.无边的写作──《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序[J].当代作家评论,1999(3):37-45. 被引量:12
-
8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1999(1):4-13. 被引量:149
-
9摩罗.破碎的自我:从暴力体验到体验暴力──《非人的宿命──论〈一九八六年〉》之一[J].小说评论,1998(3):58-65. 被引量:8
-
10戴锦华.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J].当代作家评论,1998(2):21-34. 被引量:86
引证文献7
-
1张景兰.先锋小说中的“文革”叙事——以《黄泥街》《一九八六年》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3):90-93. 被引量:1
-
2李新亮.“文革”小说中“文革”记忆的转变[J].当代文坛,2011(4):44-47. 被引量:7
-
3王侃,刘琳.“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J].文艺争鸣,2015(3):58-87. 被引量:7
-
4黄江苏.思想的先锋——互文性视角下余华先锋小说再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7):120-129. 被引量:1
-
5李御娇.新时期以来文学疾病叙事研究的历史演进与型式生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1):139-144. 被引量:3
-
6李俊尧,刘彦博.余华《一九八六年》主人公形象分析[J].山西青年,2018,0(1):107-107. 被引量:1
-
7陈纯尘.试论余华转型期前小说中的暴力[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21(4):65-6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2
-
1郑秀芬.余华前期小说:没有温情的世界[J].芒种,2012(8):6-7. 被引量:1
-
2李新亮.“文革”小说中“文革”记忆的转变[J].当代文坛,2011(4):44-47. 被引量:7
-
3张文诺.历史记忆与历史镜像——论《古炉》中的“文革”叙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1):213-217. 被引量:3
-
4夏怡.论《古炉》中的“文革”叙事[J].北方文学(中),2015,0(5):17-18.
-
5董琼.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综论[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5):55-58.
-
6欧璇雨.童年经验对余华小说创作影响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6):65-67.
-
7杨敏.“文革”想象与叙述——以《认罪书》和《茧》为例[J].文教资料,2017(33):160-162.
-
8刘慧梅,姚源源.书写、场域与认同:我国近二十年文化记忆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4):185-203. 被引量:55
-
9孙消.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所体现的音乐叙事风格[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01X):21-22.
-
10王岩.满族文学历史想象的可能与文学经验的呈现——以叶广芩的《采桑子》与《全家福》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7(4):18-24.
-
1李少咏.当守望人看见火光——解读英戈诗集《情感的交织》[J].牡丹,2007,0(2):109-112.
-
2刘兴雨.有些事不需要规定[J].杂文月刊(文摘版),2015,0(2):34-34.
-
3张少成.读林纾之柳宗元《剑门铭》研究[J].文史杂志,2014(1):88-89. 被引量:1
-
4柴高洁.刑罚的背后:试比较《活地狱》与《一九八六年》[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35-37. 被引量:2
-
5刘路.不跟穷人交朋友[J].散文百家,2005,0(8):29-29.
-
6摩罗,杨帆.虚妄的献祭:启蒙情结与英雄原型——《一九八六年》的文化心理分析[J].文艺争鸣,1998(5):58-66. 被引量:6
-
7习强毅,肖苏.摒弃伪善 展现人性——解析《红字》中的清教颠覆[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4):149-150. 被引量:1
-
8张文耀.历史教师应扮演好五种角色[J].商情,2009(1):94-94.
-
9张兰英.异化的悲歌——《变形记》与《一九八六年》人物形象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5(5X):14-15.
-
10一个悲剧故事[J].江淮法治,2008(10):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