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经传释词》的性质,学术界历来争论不已。大致说来有两派:一派认为《经传释词》是语法学专著,一派认为《经传释词》是训诂学著作,而我们认为《经传释词》按传统观念与分类属于训诂学,按现代语言学观点,它应属于语法学范畴。但不管依什么标准分类,《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是不可抹煞的。一《经传释词》关于虚词的认识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
作者
周静贤
吴礼权
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2-106,共5页
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汉语虚词
现代语言学
经传释词
句式
句子结构
术语
汉语语法学史
名词词组
介词
结构对称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3
1
梁保尔.
略论《经传释词》在虚词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6):57-59.
被引量:4
2
范俊军.
《助语辞》及《虚字说》的虚字学说比较[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0(2):102-107.
被引量:3
3
袁海林.
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引据[J]
.语文研究,1998(4):35-37.
被引量:2
4
吴礼权.
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4):39-45.
被引量:3
5
顾汉松.
《助语词》和我国语法学[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7(3):107-113.
被引量:3
6
于广元.
《经传释词》作者考证[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5):64-68.
被引量:3
7
周秉钧.白话尚书[M]岳麓书社,1990.
8
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
9
姜宝琦.《经传释词》对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几点重要启示[J]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5(03).
10
袁海林.
论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虚词研究方法[J]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2(3):74-78.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4
1
王建军,田雨.
《马氏文通》之前的清代虚词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01(1):70-73.
被引量:5
2
郝文华.
从词类术语看王氏虚词词类观——王氏父子语法思想研究之一[J]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10(4):58-67.
3
毕燕娟.
《经传释词》研究综述[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1):153-153.
被引量:1
4
王雪波.
清代与江户学者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对比分析[J]
.文化学刊,2020(11):199-20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7
1
黄琳雅.
关于许威汉先生《训诂学教程》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
.汉字文化,2022(S01):101-103.
2
王秋萍.
中外古近代语言研究历史比较[J]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5):159-162.
被引量:1
3
张先坦.
中国古人词法观念述评[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0-104.
4
向明友,黄立鹤.
汉语语法化研究——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理论[J]
.汉语学习,2008(5):78-87.
被引量:16
5
单侠.
透视清代学者的“虚词”观[J]
.理论观察,2009(2):124-125.
6
花友娟.
《马氏文通》对传统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介字章为例[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2):48-52.
被引量:1
7
罗静,傅斯原.
皆川淇园的《左传》教育与日本江户《春秋》学[J]
.社会科学战线,2024(7):168-176.
1
刘如瑛,李德先.
从《经传释词》看王引之的治学[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4):47-52.
被引量:1
2
王安节,周殿龙.
吕叔湘汉语语法学研究观点变化举要[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5(1):72-76.
3
董杰锋.
《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说略[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2(3):91-96.
被引量:3
4
陈冠明.
“可”作“何”用质疑[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8(3):102-104.
5
黎汉鸿.
“莫之或欺”的“或”字的词性和词义——《古代汉语》教学札记[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6(4):140-143.
被引量:1
6
秋拾.
“为”“谓”相通补证[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Z1):229-229.
7
鲍昌.
释《蝃蝀》[J]
.天津师院学报,1980(4):25-28.
被引量:1
8
刘胜有.
浅谈“孰与”[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113-114.
9
申小龙.
论汉语语法学的民族化道路[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3(3):100-108.
被引量:2
10
陈昌来.
回顾·评论·指导——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研究述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78-83.
被引量: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