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处理恐吓行为的立法建议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恐吓,即向他人表示加害意思。恐吓的直接后果是使被恐吓人感到将遭受某种侵害而产生恐惧心理。恐吓行为人有的是以这种直接后果的实现为目的,有的则是通过这种直接后果的实现对他人实行精神强制,迫使他人接受其某种要求。根据行为人的目的,可以把恐吓分为两大类:单纯的恐吓即以使他人恐慌为目的的恐吓和作为强制他人之方法的恐吓。无论哪一类恐吓,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分析这种行为,并研究处理和防止这种行为的方法,对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安定,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企图在此方面作一番努力,以期抛砖引玉。
作者
刘白驹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出处
《法律学习与研究》
CSSCI
1989年第6期32-36,共5页
关键词
恐吓
行为人
犯罪行为
恐惧心理
我国刑法
犯罪人
被害人
犯意表示
反革命破坏
直接后果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0
同被引文献
67
1
林荫茂.
公众安全感及指标体系的建构[J]
.社会科学,2007(7):61-68.
被引量:44
2
赵秉志,肖中华.
关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立法完善之探讨[J]
.检察理论研究,1996(4):4-15.
被引量:3
3
徐建念.
建议我国刑法分则增加恐吓罪[J]
.法学,1989(12):23-25.
被引量:2
4
刘蔚.
建议设立骚扰罪[J]
.法学杂志,1992,13(6):41-41.
被引量:1
5
张波.
论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以案例分析为视角[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61-67.
被引量:2
6
莫洪宪.
略论我国的金融反恐[J]
.法学评论,2005,23(5):36-39.
被引量:9
7
関哲夫,王充.
法益概念与多元的保护法益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3):67-74.
被引量:52
8
任晓.
安全——一项概念史的研究[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23(5):36-45.
被引量:20
9
劳东燕.
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
.中国社会科学,2007(3):126-139.
被引量:518
10
方乐坤.
精神安宁权的基础及理由分析[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9(5):35-41.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3
1
韩炳勋.
单纯恐吓行为的刑法规制错位与再定位——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J]
.政治与法律,2015(4):121-131.
被引量:5
2
刘烔.
法益过度精神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安全感法益化为中心[J]
.政治与法律,2015(6):72-84.
被引量:35
3
宋文哲.
恐吓类寻衅滋事行为的法律认定探析[J]
.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5):66-71.
二级引证文献
40
1
王贵松.
论法治国家的安全观[J]
.清华法学,2021,15(2):21-37.
被引量:36
2
潘华杰.
刑法信赖法益适用的类型化模式[J]
.法律方法,2023(3):469-490.
3
何沛锡.
制度型法益的独立性证成及其立法批判功能的丧失[J]
.法大研究生,2021(1):195-215.
4
张梓弦.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法教义学检视——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为切入点[J]
.东南法学,2021(2):163-182.
被引量:15
5
庄艾凡.
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最新修正的争议评析与司法适用[J]
.刑法论丛,2022(4):37-82.
6
王琳,张伟珂.
从罪质到行为:敲诈勒索罪行为方式的再解释[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94-100.
被引量:7
7
宋文哲.
恐吓类寻衅滋事行为的法律认定探析[J]
.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5):66-71.
8
张凯.
法益嬗变的困境与坚守[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2):3-23.
被引量:25
9
张平寿.
刑法“假药”界定的妥当性辩护[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2):92-102.
被引量:13
10
程红.
象征性刑法及其规避[J]
.法商研究,2017,34(6):23-26.
被引量:43
1
廖初文.
如何认定反革命目的和行为[J]
.现代法学,1980,2(4):42-45.
2
徐祥.
试论我国刑法意义上的言论行为[J]
.河北法学,1994,12(3):9-11.
3
陈红梅.
应酌定从轻处罚[J]
.中国律师,1997,0(12):59-59.
4
杨加明.
被告人行为构成盗窃(未遂)罪[J]
.中国律师,1997,0(12):58-58.
5
徐树青.
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是有区别的[J]
.法学杂志,1991,12(5):24-24.
被引量:1
6
伍柳村.
试论教唆犯的二重性[J]
.法学研究,1982,4(1):17-18.
被引量:48
7
祁长宇,马荣春.
再论犯意表示[J]
.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1):83-84.
8
牛欣芳.
党性修养的一个法宝[J]
.党建,2001(9):27-27.
9
曹伟明.
组织越狱罪与脱逃罪可以合并[J]
.法学,1989(5):28-29.
10
赵秉志.
反革命罪也有既遂未遂之分[J]
.现代法学,1985,7(3):19-21.
法律学习与研究
1989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