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北京历史上的农田水利和水稻种植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北京地区东临渤海湾,地势西高东低,其北有温榆河(古称易荆水、湿余水、温水),南有永定河(古称(?)水、清泉水、湿水、桑干河、芦沟河、浑河)、拒马河(古称白沟),东有白河(古称沽水)、潮河(古称鲍丘水)。自北京至天津一带为东流诸水汇归入海必经之地,多有淀、洼等聚水之处。今天津武清县古称雍奴。《水经注》云:“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雍奴这个名称本身就很生动地反映出当时该地的自然景观。《水经注》又云。”(雍奴泽)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邕奴,东极于海……其泽野有九十九淀。”其地包括今天津、武清、静海、文安等处,水域甚广。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开发水利,发展水稻种植业,确实是可行的。我国水稻源于南方。西周时期水稻种植区域逐渐扩展到黄河以北的山东、山西、陕西等地。《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北方种稻的记述。《周礼》记载了我国宜于种稻的几个地区。
作者 于德源
出处 《中国农史》 1984年第2期37-44,共8页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26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