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4期120-125,共6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6
-
1张蕾.试论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41-43. 被引量:1
-
2宋华,张厚粲,舒华.在中文阅读中字音、字形的作用及其发展转换[J].心理学报,1995,27(2):139-144. 被引量:63
-
3朱小健.关于如何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5(10):59-62. 被引量:12
-
4童志斌.对诵读法的新认识 朗读、背诵与诵读[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7(1):4-7. 被引量:13
-
5胡虹丽.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本位”及其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2):37-40. 被引量:15
-
6宋永培.《论语》“民”、“人”的实际所指与词义特点[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6):21-40. 被引量:11
-
1林雯.也谈“陈同学”[J].咬文嚼字,1995,0(11):26-26.
-
2Michael Brunton,曾玉.The Evolution of Faith[J].当代外语研究,2008,0(8):38-40.
-
3刘萍萍.政治演讲中的文化语境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55-356. 被引量:3
-
4李名方.心理认同度是检验修辞效果的唯一标准[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19(1):55-57.
-
5梁永国.现代汉字体系的科学性、简易性[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8):10-11.
-
6魏元石.也谈汉字的简易性[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6(1):10-10.
-
7薛忆沩.人类日常语言中的隐喻资源[J].天涯,1996,0(1):116-120. 被引量:1
-
8牛丽娜.日语多义动词「よる」的认知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6,0(1X):138-138.
-
9李国俊.是特征,还是综合?——对汉字性质的一些看法[J].考试周刊,2012(64):22-24.
-
10龚帆元,张传彪.“望文生义”与中国人的语言认知[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2):127-13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