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在结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结合的视域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不断推动革命前进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作者
李鲁宁
机构地区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消费导刊》
2008年第1期203-204,共2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本质
结合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4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雷蒙德.怀利,林育川.
毛泽东、陈伯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6—1938)[J]
.现代哲学,2006(6):53-61.
被引量:32
2
汪青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1-6.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
25
1
秋石.
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
.求是,2002(4):12-16.
被引量:16
2
[10]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
陈伯达.腐败哲学的没落[J].读书生活,1936,4(1、2).
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8.
5
陈伯达.思想的反省[N].解放日报,1942年8月28日,第4版.
6
陈伯达.新哲学者的自己批判和关于新启蒙运动的建议.读书生活(上海:读书生活社),1936,4(9).
7
陈伯达.文化上的大联合与新启蒙运动的历史特点[A] (1937年夏天).夏征农主编.学习批评[C].1937年春季号.
8
陈伯达.在文化阵线上[M].香港:生活书店,1939.
9
陈伯达.再论新启蒙运动——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J].知识月刊,1937,1(1).
10
竹内实编.毛泽东集[M] 第6卷.东京:北望社,1970.
共引文献
48
1
林培源.
通俗化研究会、“办小报”与新启蒙运动——论赵树理抗战期间的通俗化文艺实践[J]
.军事文化研究,2022,1(2):108-118.
2
闫虹珏.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1):5-8.
被引量:4
3
龚界文.
党的十五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综述[J]
.探索,2004(3):11-14.
被引量:5
4
单孝虹.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4):119-122.
被引量:2
5
张艳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维度[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7,9(2):8-11.
6
张静,靳书君.
美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述[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3):80-83.
被引量:9
7
李建勇,谭业庭.
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与动机[J]
.甘肃理论学刊,2008(2):84-88.
被引量:8
8
董标.
延安新哲学会:立意高远的思想机器[J]
.现代哲学,2008(3):55-65.
被引量:9
9
刘洪森.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08(11):45-49.
被引量:2
10
李建勇.
也谈毛泽东为什么改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3):31-38.
被引量:5
1
彭时定.
析领导干部应有的权力观[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4):21-23.
2
郑立中.
以创新精神推进地方人大工作[J]
.人民政坛,2001,0(9):15-15.
3
刘丽.
坚持与时俱进 永葆党的先进性[J]
.中国外资,2011(24):216-216.
4
张玉斌.
与时俱进与“三个代表”[J]
.学习论坛,2002,18(5):26-28.
5
徐崇温.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3(5):24-25.
被引量:2
6
张帅才.
坚持与时俱进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
.新疆社科论坛,2003(S1):7-8.
被引量:1
7
冯志斌.
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17-19.
8
万军.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3):37-40.
9
张有军.
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J]
.社会主义研究,2002(5):8-10.
10
王莹,程丽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J]
.沈阳干部学刊,2004,0(1):32-35.
消费导刊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