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博物馆》
1999年第3期24-27,50,共5页
Chinese Museum
同被引文献24
-
1唐凯.博物馆国内游客特征探究——以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5(2):40-44. 被引量:9
-
2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15(5):50-54. 被引量:148
-
3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13(2):13-15. 被引量:87
-
4翟辅东.论大自然探谜旅游——一项新的专项产品——以黔东南、黔南州为例[J].旅游学刊,1998,13(1):39-41. 被引量:2
-
5张孟阐.物种新论(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45,9(2):389-422. 被引量:1
-
6申葆嘉.论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压力问题[J].旅游学刊,1992,7(3):48-51. 被引量:56
-
7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旅游学刊,1992,7(3):52-55. 被引量:109
-
8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12(2):36-38. 被引量:109
-
9穆烜.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1,16(4):97-101. 被引量:2
-
10梁太鹏.文化遗产的动态状保护与社会改造——关于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9(1):2-6.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20
-
1李瑞鑫.文物文化资产会计核算在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的运用研究[J].纳税,2021,15(15):111-112. 被引量:2
-
2刘旭玲,杨兆萍,谢婷.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中的应用——以喀纳斯禾木图瓦村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28(3):414-418. 被引量:45
-
3李永乐.世界农业遗产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探讨——以青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为例[J].生态经济,2006,22(11):39-42. 被引量:18
-
4肖星,陈玲.基于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43-46. 被引量:13
-
5陈桂洪,黄远水,张雅菲.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2):74-79. 被引量:19
-
6朱生东,赵士德.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溯源与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3):236-238. 被引量:3
-
7屠盈盈.抓住机遇,推进新时期博物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3):197-197. 被引量:3
-
8韦祖庆.生态博物馆社区非必然经济弱势意象——以贺州莲塘客家生态博物馆社区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2):17-21. 被引量:1
-
9苏琨,郝索.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48-14351. 被引量:12
-
10袁园.谈中国民俗文化内涵与空间设计的结合与表现[J].大观周刊,2012(41):55-56.
-
1陈文爱.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发展图书馆文化[J].人力资源管理,2012(5):199-200.
-
2祁述裕.从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中外文化交流,2014,0(10):38-39.
-
3李亚君,孙晓玉.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体系构建中的延伸服务[J].管理观察,2010(11):13-14.
-
4胡茜.论旅游与传播的互动[J].新闻世界,2009(8):139-140. 被引量:2
-
5周立飞.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2001,18(2):40-41. 被引量:20
-
6杨建.旅游已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J].中国地市报人,2006(9):22-22.
-
7凌振荣.博物馆新馆建设与管理整体水平提升[J].中国博物馆,2007(4):39-42. 被引量:5
-
8贾随平.大众传播媒介与旅游的互动[J].新余学院学报,2013,18(5):61-63. 被引量:3
-
9王成.博物馆建筑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1(1):43-53. 被引量:6
-
10范兰新.谈博物馆的形象建设[J].中国博物馆,1999(3):9-12.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