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58-62,共5页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二级参考文献1
-
1戴可景译,费孝通.江村经济[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共引文献111
-
1魏霞,牛潇蒙(校译).夕阳下的胡同与朝霞里的胡同社区——以北京市D区JX社区为例[J].政治人类学评论,2019(2):221-280.
-
2郭占锋,李轶星,张森,黄民杰.村庄市场共同体的形成与农村社区治理转型——基于陕西袁家村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21(1):68-84. 被引量:33
-
3曾维和,咸鸣霞.衰落风险与村庄共同体治理——基于“金陵首富村”全面振兴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21(1):22-39. 被引量:8
-
4陈颀.产权实践的场域分化——土地发展权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拓展与启示[J].社会学研究,2021(1):203-225. 被引量:17
-
5王裕根.农村集体土地收益的民主分配与参与式治理——基于苏南荡村“返租倒包”的经营模式分析[J].中国农村研究,2020(2):107-127.
-
6韩喜平.制度安排与村落发展──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种解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37(6):85-90. 被引量:1
-
7朱珏.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空间变迁的二维考量——时间与空间[J].浙江社会科学,2013(12):14-18. 被引量:6
-
8胡丹凤.社区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形态比较——比较分析"浙江村"和"超级村庄"[J].社会,2004,24(7):8-11.
-
9申静,王汉生.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建构过程[J].社会学研究,2005(1):113-148. 被引量:182
-
10袁红林.略论我国家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J].经济与管理,2003,17(1):33-34.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94
-
1吴存浩.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差异论[J].民俗研究,2004(4):31-44. 被引量:8
-
2范大平.中国传统民俗与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23-26. 被引量:6
-
3田国杰.中原民俗文化的缩影——洛阳民俗博物馆[J].中州统战,2002(3):42-43. 被引量:2
-
4党坚.“遗传密码”境况堪忧——四川民俗文化亟需保护[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5(3):57-58. 被引量:1
-
5赵秀忠.弘扬民俗文化 促进新农村建设[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81-84. 被引量:11
-
6陈芳芳.海西民俗文化的建设与乡村公共空间构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204-205. 被引量:5
-
7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民俗研究,1996(2):1-5. 被引量:15
-
8路易莎.沙因(Louisa.SCHEIN),杨健吾.贵州苗族文化复兴的动力[J].贵州民族研究,1992,12(1):26-32. 被引量:9
-
9唐凡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3):54-57. 被引量:20
-
10朱康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和文化转型——转型期温州农村社会发展考察[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1):44-51. 被引量:4
引证文献5
-
1刁统菊,曲洪祎,刘爱昕.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131-139. 被引量:23
-
2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70-74. 被引量:162
-
3苏雷,刘永红.解构与建构:乡村民俗文化的现代性危机——近20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18(11):70-75. 被引量:4
-
4张欣欣.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相关文献综述[J].城市地理,2015(7X):272-273. 被引量:4
-
5李阳.乡村民俗变迁与新农村文化建设[J].沈阳干部学刊,2011,13(2):33-36.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96
-
1冯越峰,赵少俐.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8):155-162. 被引量:25
-
2齐童.西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技术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J].规划师,2021,37(S01):73-81. 被引量:6
-
3王昊.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研究[J].艺术科技,2019,0(16):123-125.
-
4刘澜.试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传播[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0):26-28. 被引量:6
-
5张艳明,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517-2519.
-
6那伟,张永峰,庞凤仙,张岩.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人居环境优化路径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4):65-67. 被引量:7
-
7李伯华,曾菊新.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84-88. 被引量:64
-
8吴育标,陈方正.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保护主体的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6):143-146. 被引量:11
-
9张鹰.基于自愈合体系框架的福建乡村既有居住环境改善策略[J].建筑学报,2010(3):90-95. 被引量:8
-
10谢媛宇.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研——部分南方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调查分析[J].南方论刊,2010(5):40-42. 被引量:8
-
1林岚.日本新县的古坟[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9(2):51-53.
-
2洪玲.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比较研究[J].美与时代(创意)(上),2014(4):57-58.
-
3韩作云.欢欢喜喜过大年——乡村民俗琐谈[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07,0(2):42-43.
-
4黄柏权.愈久弥新的土司研究——主持人语[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1):48-49.
-
5邓琼飞.论中国都市民俗的包容性特征[J].世纪桥,2008(1):148-149. 被引量:1
-
6张廷兴.《东明民俗》札记[J].民俗研究,1999(4):84-86.
-
7陶思炎.论乡村民俗与都市民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2):91-95. 被引量:4
-
8李福蔚与民俗文化研究[J].宝鸡社会科学,2010,0(1):50-50.
-
9胡浩,郑微微.民国中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卜凯的中国农家调查数据[J].中国农史,2014,33(3):59-66. 被引量:2
-
10宫宝利.清代游民问题探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2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