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外国语言文学》
1996年第2期48-53,共6页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同被引文献43
-
1刘华文.“道”与“逻各斯”在汉诗英译中的对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52-55. 被引量:10
-
2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2):4-18. 被引量:190
-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被引量:911
-
4谭载喜.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J].中国翻译,2006,27(2):3-8. 被引量:21
-
5徐飞.东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比较——兼论跨文化领导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5):48-52. 被引量:14
-
6曹顺发.翻译应力保“反映/反应”——简评《中国翻译》同期三文[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102-105. 被引量:4
-
7许渊冲.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8Michael C Howard.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 M ].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3.
-
9Sapir Edward. Language [ M ].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Inc. , 1921.
-
10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二级引证文献32
-
1管振彬.格式塔意象再造与文学翻译审美主体神思[J].长城,2012(4):197-198.
-
2王方路.论中国古诗的女性隐喻与翻译策略——以《关雎》英译为例[J].作家,2010(24):192-193. 被引量:1
-
3王大伟.关于推进译论发展的探索[J].上海翻译,2007(1):7-12. 被引量:7
-
4胡珍子.古典纯名词意象组合诗句在英译中的再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154-158.
-
5王方路.中国古诗英译的女性隐喻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127-132.
-
6林春香,蒋显文.“格式塔质”指引下的文化缺省补偿探讨——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意象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5):115-118. 被引量:3
-
7王萍.审美视界中的“空白”与“空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97-102. 被引量:1
-
8黄文珍.汉语古诗词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113-115.
-
9周文德.此时有象胜无象——谈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121-124. 被引量:3
-
10包彩霞.汉诗英译中的互文参照[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2):158-160. 被引量:2
-
1朱小美,陈倩倩.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唐诗英译——以《江雪》两种英译文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4):105-108. 被引量:7
-
2王伏生.论刘勰的比兴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17(2):87-92.
-
3刘丽梅.自然万物 艺术奇葩——咏物诗的语言特点[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08(3):101-101.
-
4张南平.托物寓意探微[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0(4):52-55.
-
5方国平.汉语俗字在日本的传播——以《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为例[J].汉字文化,2007(5):56-60. 被引量:1
-
6张姣姣.《声声慢》英译本中意象和意境的评析[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3(5):131-132. 被引量:1
-
7张羽.对苏轼《水龙吟》的赏读及译本比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2):61-64. 被引量:1
-
8耿文辉.托物寓意,讲述人事——动物熟语漫谈之二[J].长寿,1995,0(9):58-59.
-
9蔡桂成.许渊冲唐诗英译的文本功能再现——以写景、咏物诗为例[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1):68-71.
-
10蔡桂成.许渊冲唐诗英译的文本功能再现——以写景、咏物诗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123-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