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思想道德教育与人的感通性属群性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思想道德教育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据此,从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关系的角度可以把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归结为培养奉公利人的人格。对这种人格形成的外因理论界探讨的很多,也达成了很多共识,而对其内因涉及的较少,揭示的不够。这种值况一方面妨碍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化,因为任何事情要成功都既要具备相应的外因,又要具备相应的内因,且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另一方面给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留下了地盘。他们认为人性中没有奉公利人的依据,却有自私自利的依据。所以,人即使有奉公利人的行为,也是表面上的。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对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思想教育构成了阻力。为了消除这些阻力,本文重点提出并分析奉公利人的高尚人格形成的内因——人的感通性和后群性。 理论界自古至今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认为人是天生的利己主义者。因为人有感觉、欲望,而感觉、欲望具有明显的自我性,这就决定了人是自私的,在人性中找不到喜的种子。思想道德作为外在的、代表社会的强迫制约力量,与人性的恶相对抗。
作者 宫振胜
出处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70-72,共3页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