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自17Ma以来高喜马拉雅山的两次隆升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根据碎屑重矿物的模式比例,将海洋钻探计划(ODP)第116航次期间从印度洋中部孟加拉湾沉积扇顶端钻出的早中新世至第四纪的沉积地层,分为六个带.根据矿物组合,确定了各带沉积物的来源,并且提出,自17Ma以来高喜马拉雅山经历了两期抬升.年龄介于17.1Ma至15.2Ma的最老地层,主要来自低喜马拉雅山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山.这套地层之上的一个带(15.2Ma~10.9Ma)含有来自高喜马拉雅山的矿物.年龄介于10.9Ma至7.5Ma带的主要物质来源,好象也是高喜马拉雅山.来自高喜马拉雅山的钙角闪石出现于15.2Ma,在10.9Ma突然增加.第一阶段隆升高峰期介于10.9Ma和7.5Ma间.从7.5Ma至6.5Ma,自高喜马拉雅山而来的份量突然减少,表明高喜马拉雅山遭受剥蚀,物源区变小;同时,绿纤石消失.因为它通常只在印度河上游流域盆地有限地区发现,推测在7.5Ma和6.5Ma间,恒河和印度河的水系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6.5Ma至0.9Ma带由两种沉积单元组成:一种来自高喜马拉雅山,而另一种来自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0.9Ma后的物质可能源于高喜马拉雅山,在这里一个大型橄榄岩体被逆冲到特提斯喜马拉雅山之上.高喜马拉雅山第二期抬升的主幕发生于0.9Ma之后.
出处 《地质科学译丛》 1993年第2期14-19,共6页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3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