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5-177,共3页
Literary Review
同被引文献39
-
1张福贵,刘中树.确立现代化、学术化和个性化的批评品格──关于《讲话》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的再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9(6):90-95. 被引量:3
-
2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6
-
3刘中树,张福贵.论鲁迅辩证思维的逻辑系统[J].社会科学战线,1992(3):309-318. 被引量:3
-
4张福贵.青野季吉的“目的意识”论与李初梨的“革命文学”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32(2):76-81. 被引量:3
-
5张福贵.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主题批评[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4(3):67-72. 被引量:1
-
6张福贵.封闭的自我与开放的自我——中日现代初期小说主题走向的比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29(5):70-75. 被引量:2
-
7张福贵,刘中树.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J].中国社会科学,1996(6):167-178. 被引量:15
-
8张福贵.人类生存的悲剧历程——悲剧艺术形态的历史批评[J].戏剧文学,1992(10):50-54. 被引量:2
-
9张福贵.错位的批判:一篇缺少同情与关怀的冷漠之作——重读叶圣陶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J].文艺争鸣,2004(5):51-53. 被引量:10
-
10王乐乐.《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188-189. 被引量:1
-
1林丹.论唐代意境理论的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0(4X):230-230.
-
2李显耀.新诗发展的艰难和辉煌[J].保山师专学报,1999,18(1):39-41.
-
3代洁玲.纪弦诗歌特点小议[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2):52-52.
-
4孙少华.饶宗颐先生文史治学法管窥[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33-138. 被引量:4
-
5评价思想内容[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1(13):60-64.
-
6黄洁婵.悲剧的人生 创新的先驱——论鲁迅笔下农民形象的悲剧成因[J].新课程(中学),2011(6):60-61.
-
7郑家建.建立“文学史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26-31.
-
8黎跃进.比较文学的五个关键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3):81-85.
-
9白莉.再读《陌上桑》与《美女篇》[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1):83-85.
-
10陈飞.唐代取士文学概论——纪念“废科举”110年[J].文学遗产,2015(5):22-31.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