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和保护
被引量:21
Origin Commenting on the Character and Safeguard in Folklore Culture
出处
《南方文物》
2004年第3期72-74,104,共4页
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
共引文献37
-
1陈炜,杨连娇.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0,31(1):73-79. 被引量:17
-
2刘金萍,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S1):170-172. 被引量:15
-
3蔡文.从休闲市场开发的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宜宾学院学报,2005,5(9):64-66. 被引量:8
-
4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的文化资本理论基础[J].生产力研究,2006(9):183-185. 被引量:17
-
5周谦.无形文化遗产的异地保护与开发——以湖南大崇山文化生态园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06(4):9-11. 被引量:3
-
6钟萍.浅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古今农业,2007(2):90-97. 被引量:8
-
7吕庆华.略论无形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以泉州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6(3):37-42. 被引量:17
-
8李昕.再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8,21(3):4-7. 被引量:11
-
9李砚哲.论全球经济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运作[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B01):134-136. 被引量:3
-
10石美玉,孙梦阳.非物质遗产旅游利用中的三大环节探论--以北京为节点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6):50-56. 被引量:20
同被引文献103
-
1范正根,罗鹏,左文卿.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保护[J].农业考古,2006(6):123-125. 被引量:5
-
2卫锦华.山西忻州传统“挠羊”摔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9):87-88. 被引量:14
-
3胡元佳.试论油画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元素[J].美术大观,2008(10):74-75. 被引量:7
-
4赵秀忠.弘扬民俗文化 促进新农村建设[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81-84. 被引量:11
-
5孙宏开.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白马人族属初探[J].民族研究,1980(3):33-43. 被引量:42
-
6王建民.民族认同浅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8(2):56-59. 被引量:45
-
7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17-21. 被引量:304
-
8张巨成,刘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J].云南学术探索,1994(4):56-58. 被引量:4
-
9张霞客.“粽子之乡”的特色端午[J].大江周刊,2009(7):41-41. 被引量:1
-
10赵冬菊.民族民俗文物抢救刻不容缓[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0(3):23-2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21
-
1范正根,罗鹏,左文卿.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保护[J].农业考古,2006(6):123-125. 被引量:5
-
2戴水莲.浅论乡镇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以浙西航埠镇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A):175-175.
-
3闫增荣.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50-52. 被引量:10
-
4梁润.我国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38-40. 被引量:13
-
5杜平.民俗文化传承与文化空间保护——以“大戊梁歌会”为例[J].艺术教育,2009(8):136-137. 被引量:4
-
6麻三山.民俗文化村开发设计探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6):11-20. 被引量:3
-
7房磊.试论我国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5):145-146. 被引量:4
-
8杜平,钮小静.通道喉路歌调查报告[J].中国音乐,2009(3):186-190. 被引量:1
-
9郑晓光.试论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传承——以歌舞剧《新娘鸟》为例[J].大舞台,2012(10):267-268.
-
10刘忠国.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对当代油画创作产生的作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51-53.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84
-
1孟庆喜.依托群文阅读的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3(17):136-138.
-
2梁靓.湖南侗族喉路歌的现状与传承策略[J].明日风尚,2019,0(22):129-129.
-
3崔玉靖.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0(1):258-259. 被引量:2
-
4张丹卉.论中原民俗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责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8):103-104. 被引量:3
-
5张进.浅议档案学视野下民俗文化的传承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4(15):90-91. 被引量:2
-
6闫增荣.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50-52. 被引量:10
-
7刘珂.武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理念与实践[J].学习与实践,2009(4):165-168.
-
8钟蕾,罗斌.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与对策研究探析[J].包装工程,2010,31(8):1-4. 被引量:20
-
9杨静如.民俗文化开发价值探析[J].前沿,2010(24):163-165. 被引量:9
-
10严春晓,徐凤.北仑穿山半岛的民俗文化探究[J].考试周刊,2011(86):33-34.
-
1伍小东.蛙·铜鼓·人——壮族蛙饰现象及其民俗思想[J].广西民族研究,1991(Z1):119-122. 被引量:1
-
2王能东.一种新的生存方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14-16. 被引量:1
-
3赵雅青,巴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节庆命名理据[J].贵州民族研究,2013,33(3):52-55. 被引量:1
-
4匡石.浅谈立体造型构成及教学[J].艺术教育,2010(7):47-47.
-
5姚远.近代早期英国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J].经济社会史评论,2013(1):202-214.
-
6江文湛.江文湛[J].艺术沙龙,2007(1):196-223.
-
7胡镜.用黑暗换心[J].人物,2013,0(1):51-52.
-
8李长莉.海洋亚洲:网络化的地域史[J].读书,2002(7):150-154. 被引量:10
-
9王培利.20世纪早期唯物史观中国化意义的建构方式解析——以资产阶级民主派唯物史观意义建构为例[J].历史教学(下半月),2012(9):30-37. 被引量:1
-
10阿里夫.德里克,许娇娜.我们的认知方式:全球化——普遍主义的终结?[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1):129-14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