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林业》
2004年第08A期39-40,共2页
Forestry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59
-
1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170-172. 被引量:20
-
2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S1):29-31. 被引量:128
-
3赵红红.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城市规划,1983,7(3):46-53. 被引量:119
-
4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6(4):9-12. 被引量:106
-
5许涛,张秋菊,赵连荣.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123-127. 被引量:32
-
6王宁,刘平,黄锡欢.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278-281. 被引量:50
-
7舒晶.旅游承载力及测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3(3):14-18. 被引量:17
-
8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8(5):7-11. 被引量:96
-
9孙凡,孟令彬.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7):1370-1374. 被引量:40
-
10陈祥彬.环境承载力及其应用[J].福建环境,1995,12(5):13-1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3
-
1李建华.森林旅游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5):138-142.
-
2赵艳玲,张禾裕,肖武,张国强,张萍萍.三维生态系统理念及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2):181-183. 被引量:2
-
3陈汝强,钱磊,李浩.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探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5):62-63.
-
1杨义波,王永吉,苏浩.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12):58-60. 被引量:1
-
2余志勇.简论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2):118-121. 被引量:3
-
3柯建国.云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J].林业科技开发,2004,18(6):78-80. 被引量:4
-
4王忠斌,杨小林,赵佩燕,琼达.派镇-墨脱徒步线路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9):205-208. 被引量:2
-
5赵志新.对伊春市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228-228. 被引量:1
-
6吴志文.开发天台山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途径刍议[J].中国林副特产,1999(4):35-38. 被引量:1
-
7方建华,秦光荣,徐群英,任思力.忠县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对策[J].重庆林业科技,2011(2):52-54.
-
8温彦平.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生态经济,2001,17(5):44-46. 被引量:15
-
9明庆忠,武友德,李宏.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热带地理,2000,20(4):321-325. 被引量:8
-
10蒋玉华,杜卫红.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浅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17(5):8-1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