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2004年第9期18-21,共4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参考文献6
1 陆红坚.环保传播的发展与展望[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10):4-6. 被引量:19
2 Jim Detjen.“What is the Environmental Journalism”:(学术报告)[R].北京:全国记协,2002年7月..
3 许正隆.追寻时代 把握特色——谈谈环境新闻的采写[J] .新闻战线,1999,0(5):41-42. 被引量:15
4 赵凡.环境新闻记者的责任感[J] .新闻记者,2002(9):26-27. 被引量:7
5 李景平.论21世纪环境新闻的走势[J] .环境保护,2002,30(8):37-38. 被引量:5
6 Michael Frome, Green Ink: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Journalism, preface,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1998, p. 1.
二级参考文献2
1 《中国环境保护年鉴》1994.
2 Sharon Friedman:Rising Interest in E-journalism Reflected in AcademicOptions John Palen:Objectivity As Independence:Creating The 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s,1989-1997
共引文献37
1 田力,赵岚.建构环境记者培养的新机制——高等院校环境记者双学位培养模式探索[J] .新闻界,2011(8):150-153. 被引量:1
2 程少华.我国可持续发展报道得失浅析[J] .声屏世界,2004(7):14-15.
3 程少华.环境新闻的发展历程[J] .新闻大学,2004(80):78-81. 被引量:12
4 程少华.试论我国可持续发展类报道的现状[J] .新闻与写作,2004(12):6-8.
5 赵振宇.论当代新闻人的特质培养与教育[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6):100-102. 被引量:4
6 段京肃,任亚肃.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5):36-44. 被引量:28
7 张威.绿色新闻与中国环境记者群之崛起[J] .新闻记者,2007(5):13-17. 被引量:17
8 王继荣.大众传媒与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 .理论界,2007(8):54-55. 被引量:5
9 王积龙,蒋晓丽.环境新闻教育与西部和谐社会构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8):120-123.
10 李雯.论新闻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宣传策略[J] .新闻传播,2007(10):58-60.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252
1 蒋晓丽,雷力.中美环境新闻报道中的话语研究——以中美四家报纸“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报道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197-200. 被引量:17
2 李畅.“煮蛙效应”——中国环境新闻报道的问题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206-209. 被引量:11
3 陈华明.中国环境新闻学发展现状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210-212. 被引量:3
4 王宇,孙阳.我国环境传播研究现状、问题及未来[J] .东南传播,2013(5):7-9. 被引量:6
5 罗坤瑾,丁怡.环境风险议题的媒体框架分析——以“云南怒江建坝”报道为例[J] .新闻界,2011(8):23-25. 被引量:7
6 田力,赵岚.建构环境记者培养的新机制——高等院校环境记者双学位培养模式探索[J] .新闻界,2011(8):150-153. 被引量:1
7 赵霏.绿色的动员力量——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传播活动浅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1,26(6):49-53. 被引量:4
8 易先良,龚雁梓.环境意识初探[J] .社会科学,1987(5):25-27. 被引量:3
9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 .中国社会科学,1994(5):67-81. 被引量:267
10 贾鹤鹏,刘立,王大鹏,任安波.科学传播的科学——科学传播研究的新阶段[J] .科学学研究,2015,33(3):330-336. 被引量:34
引证文献31
1 陈华明.中国环境新闻学发展现状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210-212. 被引量:3
2 陈静.浅谈环境新闻报道衍生的负效应[J] .东南传播,2008(3):38-39. 被引量:1
3 蔡启恩.从传媒生态角度探讨西方的环保新闻报道[J] .新闻大学,2005(3):63-67. 被引量:7
4 王文玉,积龙.关于美国环境新闻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J] .当代传播,2006(3):99-101.
5 江莹.企业环保行为的动力机制[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126-130. 被引量:4
6 经伦,江莹.大众媒介关注环境问题的动因浅析[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77-80. 被引量:2
7 王艳丽.国际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形象[J] .青年记者,2007(14):19-20. 被引量:2
8 陈小(岑鸟).我国环境新闻传播概念初探[J] .东南传播,2009(9):78-80. 被引量:1
9 史兴民,訾振凤,封建民,樊峰刚.环境新闻报道的内容及时空规律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4):22-29. 被引量:4
10 连水兴.作为“新社会运动”的环保传播及其意义——一种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2-87.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118
1 宋雪.环境话语生产与话语空间建构——以“京环之声”微博为例[J] .新闻传播,2022(14):58-59.
2 肖雅茹.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报道内容比较研究(2008-2021)[J] .传媒论坛,2022,5(16):79-81.
3 李洋,敬从军.公众议程的媒介建构——以环境问题为例[J] .青年记者,2006(6):20-21. 被引量:2
4 吴飞,程怡,姚晓玉,卢艳,周明露,吴湄.2005—2006年新闻学研究综述(下)[J] .当代传播,2007(4):4-9. 被引量:2
5 郑保卫,樊亚平,王静,张薇薇,郭平.数字化技术与传媒的数字化革命[J] .国际新闻界,2007,29(11):5-11. 被引量:14
6 孙艳军,岑慧贤,王树功.人水和谐理念下城市河涌整治的环境社会学思考[J] .广州环境科学,2009,24(1):30-34. 被引量:2
7 王利涛.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外交——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例[J] .国际论坛,2010,12(3):49-54. 被引量:3
8 郭小平.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环境形象建构——以《纽约时报》“气候变化”风险报道(2000-2009)为例[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7(4):18-30. 被引量:54
9 朱庆华,柳卿.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生态设计动力模型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1):76-83. 被引量:4
10 张雅楠,梁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现状及问题[J] .现代营销(下),2011(5):228-228. 被引量:1
1 陈小(岑鸟).我国环境新闻传播概念初探[J] .东南传播,2009(9):78-80. 被引量:1
2 张威.环境新闻学的崛起及其特点[J] .新闻与写作,2006(3):21-21. 被引量:4
3 王文玉,积龙.关于美国环境新闻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J] .当代传播,2006(3):99-101.
4 毛丽棋.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高校设立环境新闻学的必要性[J] .环境,2006(S2):197-198. 被引量:2
5 环境新闻学的概念和特征[J] .新闻研究导刊,2005(6):36-36.
6 王积龙,蒋晓丽.什么是环境新闻学[J] .江淮论坛,2007(2):92-96. 被引量:10
7 吴强.全民环境运动的号角[J] .新世纪周刊,2013(5):6-6.
8 刘立华.他们的视角——《纽约时报》驻京记者这样报道中国[J] .对外传播,2009(2):57-57. 被引量:1
9 王积龙.美国环境新闻类杂志的社会效益[J] .出版参考,2008(7):31-32.
10 彭晓华,宗晨亮.与媒体共舞——以“自然之友”为例考察中国本土环境运动的媒介镜像[J] .新闻传播,2012(4):205-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