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6-32,共7页
Reformation & Strategy
共引文献59
-
1安树伟,张素娥.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3):27-30. 被引量:14
-
2王喜明.关于我国市管县政权机构的剖析和改革建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38-43. 被引量:1
-
3余明远.关于市(地)级政权改革路径中若干关键问题的论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51-54. 被引量:1
-
4张晋庆,刘中元.跨行政区的都市区整合要点辨析及规划策略——以宁德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34-39. 被引量:3
-
5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6):71-74. 被引量:36
-
6汪宇明.中国的制度创新与城市变化[J].国外城市规划,2005,20(1):24-28. 被引量:9
-
7陈敏,阎小培.1990年代以来中国行政区经济研究的进展[J].学术研究,2005(6):54-59. 被引量:16
-
8史斌,顾晔.从“市管县体制”到“市域经济”的嬗变——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5(6):6-8.
-
9王吉平.理论界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5(5):32-33. 被引量:8
-
10唐路,薛德升,许学强.1990年代以来国内大都市区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6,30(1):80-87.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83
-
1汪宇明,刘君德,戴均良.上海大都市区行政区划体制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6):5-8. 被引量:29
-
2陈雄,李植斌.城市化中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J].求实,2003(z1):39-40. 被引量:5
-
3李刚.略谈新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J].文史杂志,2001(1):10-11. 被引量:5
-
4吴佩纶,郑定铨,耿亮.市领导县体制改革的初步经验[J].理论月刊,1985(4):32-36. 被引量:1
-
5何显明.市管县体制绩效及其变革路径选择的制度分析——兼论“复合行政”概念[J].中国行政管理,2004(7):70-74. 被引量:65
-
6李正一.实行市辖县体制的合理范围初探[J].城市问题,1989(4):26-28. 被引量:1
-
7冯春萍.国际大都市行政区划组织与管理模式[J].上海城市规划,1999(3):39-42. 被引量:3
-
8范今朝.1979年以来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过程及作用——兼论中国未来行政区划改革走向[J].经济地理,2004,24(4):449-453. 被引量:27
-
9戴均良.省直接领导县: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J].中国改革,2004(6):67-70. 被引量:22
-
10项继权.改“七站八所”为“条块分离”[J].决策咨询(安徽),2003(5):45-46.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7
-
1王宏波.现阶段我国市(地)级政权体制改革问题研究述评[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43-48. 被引量:1
-
2舒均治,汤敏轩.市管县体制中博弈情境的系统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18(1):33-35. 被引量:4
-
3曾万涛.长株潭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15-18. 被引量:9
-
4汪宇明,王玉芹,张凯.近十年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格局的变动与影响[J].经济地理,2008,28(2):196-200. 被引量:52
-
5汪宇明,花露,张洁玉.中国城乡政区的转型与变化——以人口大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0(12):9-17. 被引量:4
-
6刘高.城市化进程中城镇行政区格局的嬗变[J].经济体制改革,2011(5):22-25. 被引量:4
-
7刘高.国内外行政区划调整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25(2):47-51.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75
-
1曲世敏.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模式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3):6-8. 被引量:4
-
2朱建华,陈田,王开泳,戚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15,34(2):247-258. 被引量:72
-
3华涛.中国县级行政区边界扩大的缘由和路径[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6):54-57. 被引量:1
-
4田芳.行政区划宪法条款的解读——从“省管县”体制的推行说起[J].现代法学,2008,30(4):18-26. 被引量:10
-
5梁琦,吴俊.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J].经济学(季刊),2008,7(3):1247-1270. 被引量:34
-
6曾万涛.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综述[J].城市,2008(10):48-53. 被引量:12
-
7曾万涛.长株潭城市群行政区经济弱化研究[J].城市,2009(3):56-59. 被引量:3
-
8李金龙,龙灿.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52-54. 被引量:1
-
9郭研苓.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关于制度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9,22(12):8-9.
-
10王磊,段学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5):702-709. 被引量:59
-
1汪宇明.中国城市地区行政区划体制的创新研究[J].科技导报,2001,19(12):57-61. 被引量:3
-
2赵镜宇.汉族[J].文明,2010(1):30-31.
-
3李海金.美国的城市、城市地区和城市人口[J].国外人文地理,1986,1(1):66-71.
-
4李慎吾.新编市志应设立街道篇[J].中国地方志,1985(1):69-70.
-
5张文奎,阎越.论国力类型的划分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J].人文地理,1990,5(3):30-37. 被引量:4
-
6王志刚.中共七大的地缘战略:背景、生成及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2015(6):40-55. 被引量:2
-
7李绍纯.城市地区边界争议情况研究及对策[J].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2002(4):30-32.
-
8微言大义[J].年轻人(A版),2012(8):80-80.
-
9马述林.关于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思考[J].重庆经济,1996(4):3-9.
-
10黄胜林.介于直辖市与县级市之间的市叫什么好?[J].学习与实践,2004(4):54-56.
;